第三十九章 無相懺悔(2 / 2)

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裏。如常在吾邊。

呂達看到此間,想到自己所受的教育,講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按辯證法來看,佛學有講善惡,論是非、說過去未來,講前生後世,哪一處不是辯證法。若說唯物一事,佛學多處提及,悟自性。性者,心生之物也。這心難道不是一物嗎。如果心不是一物,那心是什麼,總不能說心是無吧。無心哪裏來的思,哪裏來的想。無思無想,那我們每天的主人又是誰。這樣來看。我們的心實在是一物,隻是此物無形跡可循,無質量可量,無高低可測。

佛學本是符合科學的一門學問。呂達讀到此處,倦了。落書掉頭,安然入睡。

欲知呂達如何解讀壇經後文,且看第四十章: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