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並維持近3年,2000年5月10日兼並方向縣工業發展總公司呈送《停產的報告》,稱40餘名退休職工多次到企業滋事,砸爛公司辦公室桌椅、電話機、傳真機等,要求公司出資將他們的養老保險劃歸社險辦。前一天下午,退休職工強行封住工廠大門,阻止產品出廠,揚言不送來71萬元別想把產品運出。同時指責工廠的發展方向不對,阻撓盤活存量資產等。為此,公司作出如下停產決定:
(一)鑒於冶煉廠已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決定從即日起開始停工停產,同時為減少經濟壓力,向當地電力部門申請企業變電設備報停。
(二)從停工即日起,停止冶煉廠在職職工、退休職工工資的發放和退休養老保險的交納。
(三)略。
(四)停產後,冶煉廠擬作如下處理:
(1)將兼並後的冶煉廠歸還給工業發展總公司,仍由縣工業發展總公司接管,並要求對我公司3年中對兼並企業的投入進行補償。
(2)停產拍賣。
(3)破產或關閉。
工人立即作出回應,5月17日,81人簽名,同意兼並方的退產決定,向企改辦呈報請求,指出兼並方生產數年前被國家明令禁止的地條鋼,無力轉產,拖欠電費、工資、材料款,卻借兼並國有企業的牌子,向政府要實惠,要照顧,不兌現兼並時對職工的承諾,應恢複原狀,歸還給工發總公司。
雙方子6月3日在企改辦協商,《備忘錄》顯示:兼並方主張按分管工業副縣長意見,由公司籌集資金,退休職工和在職職工的關係一次性買斷,每年工齡500元;冶煉廠卻認為不能買斷,500元太低,兼並協議要保職工的生、老、病、死,500元保不了,不如將廠退還給職工。企改辦主任認為,企業產權已變更,不能還給政府;要歸還給職工,必須與兼並方談判,還必須有100%的職工同意,少1個也不行。一次性買斷關係在兼並協議中未提及,金額不能突破500元。
幾經協商,無法達成一致意見,6月30日,職工代表向兼並方提交《關於解除“兼並協議”,歸還原冶煉廠協議條款意向書》,表明裂痕無法彌補:走繼續兼並之路,公司無能為力;工齡一次性買斷,職工不接受,隻能解除兼並協議,歸還原廠。請公司在7月6日前予以答複,職工保留群體上訪權利。
雙方決裂,8月13日,縣政府辦公室下達《抄告單》:
縣政府領導批示:
為妥善解決該企業兼並後的遺留問題,安置好職工,根據兼並方及職工要求,同意收回原冶煉廠資產。
在資產處置前先對該企業的退休職工進行一次性安置,在職職工可先行予以安置(進入失業保障),待資產處置完畢後再置換身份安置。
進入解體階段,職工對500元/年的處置不滿,2001年11月8日,78人向市政府提交《關於享受同等標準安置的上訪信》,指出5月24日的職工安置方案不能接受:
準備申請破產的白泥礦,安置標準為每年工齡650元,一個即將破產的企業安置費標準比有淨資產的我廠標準要高出30%,針對這一明顯不合情理的安置方案,我們難以接受。7月9日派代表去縣政府交涉,得到的答複是礦山是特殊企業,國家有下井1年加3個月工齡的規定,因此要高150元一年。就井下放寬一事,我們當即電話谘詢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答複是沒有這一規定,隻有下井作業9年以上可提前5年退休的規定,7月11日、8月3日、8月23日、9月3日、10月16日、11月5日等,我們多次與縣政府交涉均無果……礦山企業從事井下作業累計9年以上,冶煉企業屬於高溫作業,累計9年以上,均可提前5年辦理退休,退休時另發給一次性補貼,在勞動保護方麵也同樣給予政策規定……今天集體上訪市政府,我們隻要求在執行某一政策時,應該平等對待,不能厚此薄彼。
善後工作於2001年12月23日結束,《原冶煉廠職工安置費發放情況》列出開支項目,是一般改製企業所沒有,內容如下:
(一)總支出(元)
(1)安置費 1083187.10 (2)效益工資 445536.00
(3)井下補貼 42940.11 (4)住房公積金 68400.00
(5)冷飲費 33260.00 (6)醫療費 77694.70
(7)工傷補貼 50301.00 (8)工資及生活費 316396.00
(9)退休醫藥費 15525.00 (10)在職遺屬費 33460.00
合計 2166699.80
(二)結餘(元)
38710.40
《職工安置費發放結餘部分內部處理情況》也有特殊性,幾項內容值得一錄:發放結餘38710.40元,扣除未去上訪人員3700元,上訪補貼35500元,按5月底在職員工每人55元計4290元,結存149.83元。
資金清算結束,40位職工餘意未盡,寫成《情況反映》,披露一些問題:2000年8月23日開始,副廠長與財務科長被國資局安排護廠值班,12月上旬,副廠長等4人將倉庫3噸雜餘銅轉移地方,一夜間不翼而飛;還將1副龍門吊藏在滾針廠內。2001年2月又把噴漆車間1台6kg壓力氣泵運出,放在他人廠中。3隻中頻爐被查封,庫存的3噸餘錳鐵、3噸餘矽鐵不知去向,前者6500元/噸,後者4500元/噸。
對這些問題我在采訪時職工仍耿耿於懷,認為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動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