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梳妝打扮完畢,君太太望著鏡中秀美明豔的新娘,含淚笑道:“我的綺丫頭就是漂亮,不管是女兒裝扮,還是婦人打扮,都是這樣清麗可人。”
君雪綺緩緩站起身來,走到君太太身前跪下,含淚笑道:“女兒今日就要離家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娘家來省親。如今祖母年邁、父親早逝、弟弟們幼小,君家裏外都要靠母親支撐,還望母親多多保重身子,莫不要讓女兒擔憂。
“女兒進了婆家門,定會安分守己的過日子,上奉公婆、下養子女,也會細心伏侍夫君,絕不會惹是生非,丟了君家的臉麵,讓母親失望的,所以請母親不要擔憂女兒,女兒往後一定會過得好好的。”
君太太欣慰的將君雪綺扶起來,輕撫著她的臉頰,笑著點了點頭。
此時,沈嬤嬤端著一碗燕窩粥走了進來,笑眯眯的道:“小姐,今日趕路定是不能好生用飯的,您還是趁著現在空閑,先把這碗粥喝了吧。”
君太太聽了,忙讚同的點頭道:“對,對,還是沈婆子想得周全。我這兒一傷心,就什麼都想不到了。這一路上過去都是馬車,晃來晃去的,定是不能安生吃飯的。現在把肚子添飽了,等一會兒上了車,隻需躺在裏麵歇息就好了。”
君雪綺笑著點了點頭,接過燕窩粥來,一勺一勺的小心喝著,生怕弄亂了臉上的妝容。
吉時一到,君府正門外麵鞭炮轟鳴,君府外院內院的酒宴齊開席,眾賓客都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向君母敬酒,以示恭賀。
聽雨院裏,君太太親自為君雪綺蓋上大紅的喜帕,然後命月靈和水靈扶著君雪綺去內院大花廳給君母磕頭、行禮。自己則先一步扶著吳嬤嬤,快步往大花廳上行去。
頭頂大紅喜帕的君雪綺,眼前滿是大紅色的帕子,垂頭也僅能看見腳下陸續踩過的甬道路麵。那些來賀喜的賓客,那些熱鬧喜慶的笑聲,都是她無法親眼見到的。
君雪綺忍著心中的緊張和不安,緊緊的扶著月靈和水靈,一步一步緩緩的走向內院的大花廳,腦海裏想像著喜帕外麵喜慶、熱鬧的天地。
內院的大花廳上,君母和君太太高座於上位,在眾女客的觀禮下,接受了君雪綺的磕頭、拜禮,又依禮按規說了許多的教誨之言後,方忍著心中的不舍,讓沈嬤嬤帶著月靈和水靈扶君雪綺走出大花廳,往外院行去。
君母是長輩,又要款待前來觀禮的女客,故不能親自送君雪綺出門,隻有君太太帶著江姨娘和回來觀禮的君雪綺,率君府有臉麵的體麵管事嬤嬤媳婦,陪著君雪綺走出內院,通過外院,走到君府正門,看著君雪綺上了裝飾著大紅綢的馬車。
因是送嫁隊伍,又帶著大批的豐厚嫁妝,故不能快行趕路,隻能慢慢的走,所以從溫寧到永寧需要二日半、近三日的路程。
路途遙遠,七月的天氣又炎熱,故君太太心疼君雪綺路上疲累,特地花重金打造了這輛豪華寬大的馬車。馬車裏的空間可以讓君雪綺躺著歇息外,還可以讓沈嬤嬤和月靈、水靈坐在裏麵伏侍君雪綺,陪著她說笑、解悶,還特地留下了擺放香茶、果點和一應隨身用物的地方。
君府大門外的鞭炮再次轟鳴起來,喬大爺帶著君雪駿向君太太、江姨娘行禮、請辭後,上了領隊的高頭大馬,率送親隊伍出發,往永寧城行去。
君太太扶著江姨娘和君雪綺,一直站在君府大門的台階上,目送著送親隊伍遠去,直到送親隊伍的隊尾也拐進了前麵的大街,完全看不到了,方用帕子拭幹臉上的淚水,忍著心疼轉身回了內院,去招呼前來賀喜的女客。
喬大爺是成過親的人,自然知道這女兒家出閣是喜事,也是傷心事,生怕趕路趕得太急,累得君雪綺病倒,故隻緩慢的走著。好在日子計算得很充裕,就算路上行進的緩慢,也不會耽誤了吉日吉時。
就這樣走走停停的,直到了大喜之日的頭一日早上,送親隊伍才進入永寧城,在金玉軒的迎接和帶領下,抵達金家別院。
這別院平日裏雖沒有主子們過來居住,卻一直都留有下仆收拾、打掃,故送親隊伍抵達時,別院上下裏外已是幹淨整齊、精美雅致了。
沈嬤嬤帶著四個大丫鬟,率一群嬤嬤媳婦們簇擁著君雪綺進入房中休息,金玉軒則招待喬大爺和君雪駿歇息、用些茶飯。金玉軒的心腹隨侍們則帶著別院的小廝小子們,為送親隊伍按排行李、嫁妝的收放和下榻之所,以便讓他們可以早早的用飯、歇息。
整整趕了近三日的路,眾人可說是累身累心,用過茶飯後,就都早早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