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而並不缺信仰(1 / 1)

舉個例子,西藏缺氧,但不缺信仰。是的,信基督的達爾文,女兒死於瘧疾,也就不信了:尼采從小在基督家庭長大,成長過程中慢慢的喊出“上帝死了”;榮格的一生,潛意識自我實現的故事,本就是各種宗教神話的縮寫,他是相信的;笛卡爾的上帝論——信上帝比不信上帝的好處要多得多:王德峰教授著重研究命理學——“命”的科學的學科……

愚人以為,宗教是一套方法論,一套規定了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各種事情的行為標準和精神食糧 ,它有很大的獲益性和目的性——你信之後,就能得到輪回、超度、德行、幸福和免於苦難·…

其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思考。人類的神經總是比身體要脆弱的多,我們的痛苦也總是來源於各自成長中形成的價值觀——你接受不了這些,理解不了那些,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從而陷入思考的深淵。一件小事想個十天半個月,一件大事三年五載不能釋懷,而宗教裏的教條和戒律,可以麻痹你的神經——因為這些都是命。多簡單,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當你去到拉薩,會明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著實震撼。大昭寺、小昭寺、紮基寺,色拉寺和布達拉宮,虔誠參拜,投錢燒香的人絡繹不絕。那些朝拜的人,真的一步一個頭的磕下去,而且腦門都有明顯的印痕。年齡各異,有見到大概4歲的,由父母帶著:也有麵向耳順之年的,頗有心疼之感

這就是信仰!

很遺憾,在我這一二十年的成長環境中,直到大學,都沒有什麼重要的宗教緣分。我依稀記得網上看到在淨覺寺的還鄉河畔。每年都有人燒香拜佛,求財求緣,我們也許會熟視無睹,隻覺神秘和好笑,為什麼不用錢坐碰碰車呢?

高中見到了回民食堂,玉田有不吃豬肉的小店,這算風俗和民俗。我覺得也是一種信仰,完全區別開我不喜歡吃茴香餃子,人家那是抱著崇敬的心一不吃豬肉!上大學後有個同學,是信基督的,偶爾發給我一些鏈接,得失生死之類的,我沒有感覺。它對大事小節都有限製,方方麵麵的,不過裏麵的做人道理倒是對人大有裨益。最搞笑的是他說裏麵很多非富即貴的人,我說能不能給我介紹個女朋友,他說基督人嫁基督人,這倒是瞬間我有些失落之感。也許以後會學,可能會信,就當今社會,鄙人拙見,現代人的精神“貧血症”越發嚴重,不信教,無信仰,或許是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找一個類似的信仰,也許是幸福的有效方法之一呢?

當然也許我們有人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信仰是什麼?可把自己問住了。我建議多問問,沒有就嚐試找尋,總歸有好處的。比如你可以把信仰放在一個人根本之上,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意思你的根本就是先愛具體的人 你有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當你跟你的親人朋友過的好的有意義的時候 你的本立而道生 道就是所謂的信仰。記住一件事:信仰永遠不會駐紮在某地,信仰永遠在人身上!比如西藏隻是有一些稍微好一些藍天白雲,少一些汙染,去的成本很高能讓大家炫耀。如果你嘴上說著缺乏信仰,那可能還沒有搞懂什麼是信仰。宗教並不是讓人不思考的 而是看透了人性,所以讓人向善。所謂思考永遠都是一小撮人,就算沒有宗教信仰大部分人也是不思考的,這是人類惰性。當你身邊有信教的親人就會知道,他們想的更深入,隻是不再計較那麼多別人的小心思。認知打開以後他們的思考方式更高,但也有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