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強度。對於不同性別的人群而言,運動的強度肯定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的。可能男性走一百米,用90步就能完成,而女性就可能用120步才能完成。這個無所謂,關鍵是要堅持走一定的步數,這樣才會取得比較好的鍛煉效果。
很多時候,在相同的條件下,有些人會生病,而有些人卻不生病,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人們的免疫力是不同的。如果一個人免疫力低下,他就容易生病。
那麼什麼才是免疫力呢?
免疫力其實就是人體自身的一個防禦疾病侵襲的體係,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任何異物(病毒、細菌等);處理損傷、衰老、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識別並處理體內突變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根據免疫力的獲得方式不同,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種:
一、先天性免疫力,這種免疫力是人們一生下來就有的。二、獲得性免疫力。這類免疫力是後天得到的,是通過人工培養得來的。
其實,免疫力並不是單純的抵抗微生物的能力,而是一種抗原。比如,人體內的癌細胞,在體內也有抗原性的物質。因此,免疫力不但能夠防止人們的身體生病,更重要的是他保護著人們的生命。
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變化規律的,會隨著人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人在十二歲以前的免疫力係統的發展並不完善,因此其功能並不是很強烈,人也很容易生病。
在13歲—45歲之間,人的免疫力已經穩定了。但是這一時期的人,非常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幹擾,比如深受學習、工作、生活等壓力,容易讓身體中的免疫力分子合成降低,也就造成免疫力下降。對於女性而言,特別處於懷孕期間,哺乳階段,更應該注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當人過了46歲,身體的各個器官就開始逐漸的衰弱,免疫物質和生長因子的合成也會減少。免疫係統的機能開始逐漸下降,人也開始出現一些疾病。
總之,免疫力是人體的保護傘,幫助人體來識別和消滅一切外來物質。堅持鍛煉,堅持走路,會讓我們的免疫係統機能逐漸增強。有這樣一句話:“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快樂一輩子”。因此,平時一定不要忘記鍛煉身體。
冬至後,我們將麵臨嚴冬的真正考驗。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冬天患中風的幾率增大,因此更加需要加強自我保健。適當的運動能夠調整血管收縮,使血壓降低。下麵我們就來介紹一些運動保健知識,幫助高血壓患者健康過冬。
一、為什麼冬天人的血壓容易升高
有高血壓病史的人,冬天有時會感覺頭暈,血壓也比平時偏高。原來,人的血壓不但一天24小時有變化,而且也會因季節的不同而變化。一般情況下,人在夏天的血壓偏低,到了冬天就會略升高一些,這是人體對周圍溫度變化的反應。人體受寒冷刺激後,會引起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這樣血壓就會升高。另外,一些老年人有動脈硬化,還很容易導致中風。所以高血壓患者在冬季一定要常測血壓,避免因血壓忽高忽低引發中風。
二、為什麼運動能降壓
很多中醫學的臨床經驗證明,運動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通過運動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引起血管順應性改變和壓力感受器敏感性增加,使總外周阻力下降,這樣就能起到降壓作用。堅持運動能使心肌纖維逐漸變得發達有力,增強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延緩心力下降。我們觀察經常打太極拳或者堅持長跑的人就會發現,他們患高血壓病和冠心病幾率大大下降,心輸出量、心髒收縮能力等指標有明顯的提高。
目前,大多數中醫都提倡運功療法治療高血壓,一些輕度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需要服用降壓藥,用運動療法也會達到治療的效果。即使是需要服用降壓藥的患者,運動療法仍可作為基礎治療,和藥物相結合療效會更好。
三、如何運動幫助降壓
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案是降壓的關鍵。目前來說有氧運動是公認的比較有效的降壓運動方式。它是指運動強度相對較低、持續時間較長、以有氧代謝為主要代謝形式的運動。有氧運動往往是全身性的,主要提高人體的心肺功能。常見的有氧運動包括:散步、慢跑、遊泳、打太極拳、練氣功、騎自行車等。調查顯示,高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參加此類運動,堅持下去血壓就會逐漸下降或保持相對穩定。
運動強度不能過大,一般來說以中小強度為宜,運動時心率不能超過本人最大心率的60%—70%。一般40歲以下心率控製在140次\/分,50歲左右控製在130次\/分,60歲以上控製在120次\/分以內。運動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每次30至60分鍾為宜。中老年人運動最好定時、定量,貴在長期堅持。年輕人可適當加大運動頻率,每周鍛煉4至5次。中老年人可根據自己身體情況而定,一般每周3至4次,或隔日進行。
四、運動降壓應該注意的問題
運動前應先檢查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谘詢醫生自己是否適合采用運動療法,並確定運動的最佳方案。
在運動過程中安全第一,避免激烈性或使血壓起伏較大的急停急起的運動。鍛煉時心情和全身肌肉都要放鬆,勿緊張用力,盡量不要做憋氣動作。在血壓不穩定或對鍛煉還不適應時,避免做彎腰低頭的動作,以防發生心絞痛、中風等意外。尤其是高血壓性心髒病患者的運動量要小,根據自己身體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運動後如果感到渾身輕鬆,食欲和睡眠良好,說明運動量適合自己,以後可以維持這個運動量,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堅持。
高血壓病患者鍛煉時需要安靜祥和的環境,消除緊張、憂慮等情緒因素,保證參加鍛煉時心情愉快。嚴密監測血壓,當血壓升高時,適當服用降壓藥物,如果血壓不穩定,暫不要鍛煉,待血壓穩定後再進行鍛煉。鍛煉選擇項目要簡單易行,以免增加患者精神負擔。特別提醒:重症高血壓病患者或有嚴重並發症者不要運動,如果想運動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筆者再給大家介紹一種降血壓的方法。具體做法是:腳尖著地為圓心,以膝關節帶動踝關節左右各轉20圈。按摩拍打湧泉穴、足三裏、勞宮穴,各按摩拍打150次左右,早晚各做一次。堅持長期做效果最佳。
生命在於運動,無論現在的身體狀況如何,隻要條件允許都應當積極運動,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糖尿病患者也同樣需要運動,他們的健康不僅與飲食有關,與運動也有很大的關係。科學安全的運動不僅有利於患者的身體健康,還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適度的運動。
首先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必需做好充分的準備,隨身攜帶含糖的飲料、食品,以備不時之需;運動時還要注意低血糖的防備及腳部的維護。為了避免出現低血糖的狀況,糖尿病患者盡量不要在空腹或餐前運動(一般在餐後1―2小時運動較好);使用胰島素治療者,也應該避免在胰島素作用巔峰時段運動;另外運動前後及運動時期不要喝酒,否則有可能導致低血糖;萬一運動時出現低血糖現象,應立即停止運動,補充糖分或食物。但是“少吃多動”,始終是多數糖尿病人努力的方向。
很多中醫認為,運動不僅可以增進胰島素功能、降低血糖,而且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黑,提升高密度脂蛋黑,增強心肺功能,促進末梢循環,對病情的控製會有一定的幫助。對於肥胖型的非胰島素依賴的糖尿病患者,節製飲食與加強運動是控製糖尿病病情的兩個法寶,患者不妨“雙管全下”,想辦法將體重調降至正常標準,這麼一來,往往可以不用服藥。
至於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則不能單獨借助運動就能將血糖調控得當,如果血糖超過250毫升\/摩爾時,運動後血糖反而有增高的可能。
因為糖尿病患者運動的習慣不是在短時間內養成的,是一個長期的運動因此糖尿病患者切勿單獨運動,最好與同伴一起運動,這樣萬一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也會有人在身邊。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缺血性心髒病、嚴重高血壓時,應避免跑步、球類、跳躍、有氧舞蹈等比較劇烈的運動,以免病情惡化。相反,這類患者較適合溫和運動,比如散步、爬山、遊泳、柔軟體操、騎車、爬樓梯、韻律操、練氣功等。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應該重視低衝擊力的有氧運動,散步是其中最簡單也最適合中老年患者的運動項目。以一位60公斤體重的人來講,散步一個小時即可以消耗掉200大卡(快步消耗得更多),一天散步兩次最好,早晚各一次,既不頻繁也不無聊。平時也可以利用其他機會做運動,除散步以外,還可配其他類型運動,增添情趣,例如下樓時盡量步行,少乘電梯;出外時不妨提前一兩站下車步行;看電視時,也可一麵看一麵甩手做做操,既享樂又可健身。
糖尿病患者最好避免在太熱和太冷的環境中運動,而且睡覺前或運動後都要注意觀察腳部有無變化,看看腳下有無受傷、破皮或長水泡等。如果是外出運動應攜帶識別卡,讓他人知道你是糖尿病患者,以應不時之需。此外,運動前,最好先有5―10分鍾的熱身運動,然後逐漸進入主要運動,這樣較為安全;主要運動結束後,再做5―10分鍾的緩和運動,這樣更能達到完全運動的目的。
走路,是每個人一生中一直在做的運動,人們平均每天會走3000至4000步,你現在的走路方式正確嗎?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的走路方式並不正確。
通過觀察得出,大多數人的走路方式並非來自人的本能。中醫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8歲左右的孩子會模仿他們父母的走路方式。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從很多家庭的街頭漫步中印證這一點。但如果孩子們模仿的是家長不健康的走路方式,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弊端甚至傷害。”
那麼怎樣才是正確的步行方式呢?有些中醫專家指明:關於正確的步行方式,並不僅僅是掌握正確的姿勢那樣簡單,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在步行時胳膊應彎曲,但你之前知道胳膊應彎曲90度嗎?即使知道,走路時按照這個標準走了嗎?所以要想改掉壞習慣需要足夠的實踐。
老中醫專門給出了一種步行方式:
1.放鬆雙肩,並隨身體擺動。
2.抬頭挺胸,同時背部要直。
3.選擇兩個重量均等的背包。
4.以胳膊肘為軸彎曲胳膊90度,並與腿一起擺動,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平衡。
5.收下巴,保證脖子處在很自然的位置上,這有利於支撐頭部並可以預防脖子疼痛。
6.臀部處於水平,膝蓋指向前方,骨盆收攏於軀幹的下方。
7.注意觀察步子是否均衡用力。
8.頭向前看不要讓它偏向一邊,要讓它保持挺直。
9.肩膀不能鬆垮下來。
10.腳趾不能先著地,應先讓腳後跟著地,然後感受自己腳對地麵的壓力,腳趾跟著落地。
有規律性的快走能夠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新陳代謝速度、改善骨骼密度,從而減少患冠狀動脈疾病、心髒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的風險。醫學專家表示:“如果想要減肥,可以采取每周快走3到4次、每次30分鍾至45分鍾的辦法,前提是快走的姿勢一定要正確。如果我們步伐正確,就能夠感覺到有些輕微地喘不過氣,但還能說話。此外,快走還能舒減壓力、改善睡眠質量減少我們的碳足跡。”
雖然步行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益,但采取錯誤的走路方式或者穿不合適的鞋,所帶來的傷害也是很大的。能夠包住腳後跟、鞋帶能夠係緊、並能在腳下提供彈力的鞋是最合適步行的好鞋。
走路還能透露什麼信息呢?其實走路姿勢與性格特征之間存在一定的聯係:
大步走:步幅大的人清楚自己的目標在哪,正邁著大步努力實現這些目標。他們是有目標導向的群體。
大搖大擺地走:這類人一般還甩著手,故意采取這種步伐告訴所有人“我可是個人物,別來惹我,不然後果很嚴重”。
漫步:能夠輕鬆漫步的人一般心情都比較放鬆,沒有壓力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這種自信的氛圍會讓他們產生吸引力。
拖著腳走路:這類人缺乏方向,經常尋求別人給自己指明方向。下垂的肩膀以及交叉的胳膊,也有意誌消沉的表現。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要跑步,就應該挑選一雙合腳的跑步鞋。如何挑選合腳的鞋呢?事實上這並不難,簡單的說就是根據自己的腳型,選擇合適的跑步鞋樣式,然後就要考慮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在功能上適合你的就行。總結起來,選購鞋子需要注意以下三個要素:鞋的結構、鞋的功能、你的腳型。
一、跑步鞋的結構
目前,鞋廠能生產出適合各種腳型的鞋子,以滿足不同人的需要。通常情況下,跑步鞋根據其功能分為5種(比賽類、穩定類、減震加墊類、控製動作類、越野類),鞋型可以分為半彎曲型、彎曲型、直型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