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而且直至公元前6世紀,我國的養蠶織絲技術外傳以前,是世界上唯一的飼養家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絲織品通過陸路與海路向世界各地傳播。從傳播時間看,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時間稍早於海上絲綢之路。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即相當於西周時期,我國的絲織品首先從陸路向西域傳播,先傳向波斯、印度等中亞、西亞諸國,然後傳到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希臘人管產這種織物的國家叫賽裏斯,可能就是絲的譯音,或者是絲織品的一種--綺的譯音。有的學者認為,西方管中國叫支那,很可能就是從綺這個音轉過來的。可見古代我國絲綢對西方社會的影響。
幾乎與西漢初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我國與中亞各國的交往通道的同時,海上通道也開始出現了。它的標誌便是西漢初年的我國--印度洋之間航線的開辟。
從公元前2世紀始,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後,雖然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紀,它隻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我國的絲織品主要是通過陸上運往西方各國的。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唐時,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當時通過這條通道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到明初鄭和下西洋,把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狀態。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隨著海禁政策實施,我國航海業的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隨著愈來愈嚴厲的海禁而逐漸消亡了。
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在我國東南沿海出現了眾多的以海外貿易與航海、造船而興盛起來的港口城市。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等港口,而尤以泉州港最為著名。元代時,公元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認為泉州港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同時代的另一個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他的遊記中也認為,當時中國與南印度之間的海上交通全部操縱在中國人手中。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曆來主要是香料,因此還有人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東西方間存在著的這條海上航路,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因為通過這條航路,古代東西方間的許多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交叉傳播,極大地豐富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而且,這條航路從開辟到衰敗經曆了十幾個世紀,也是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