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湖鎮四新村,黨支部書記趙平才做通家人的工作,將多年積攢的12萬元全部投入到一口大堰的擴挖改造中,使原來已基本無法蓄水的荒堰,在挖掉2萬多立方泥土後,蓄水能力達到25000多立方,不僅解決了400多畝農田的用水問題,還提供了一處優質的養殖場所。
在冷水鎮,鎮委書記劉大偉介紹,冷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各級黨委政府重點幫扶的對象。在“三萬”活動開展後,冷水鎮政府決定擴挖改造堰塘880口,清淤溝渠190餘千米。由於全鎮上下認識統一,多方籌資,春節前就完成了任務。按照老百姓的說法,今年不僅農田收成有望,而且養殖業也大有搞頭。許多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北山,定當更加美好。
與紅色北山遙遙相對的南山,就是長灘鎮所在地。這裏是鍾祥市委宣傳部牽頭包聯的單位。據鎮委書記吳翔介紹,全鎮共新挖和改造塘堰238口,完成土方98萬立方,新增蓄水量105萬立方,硬化灌溉溝渠12千米。這些成績的取得,得力於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創新機製鼓勵,明確“誰受益,誰出錢;誰出錢,誰得利”,鼓勵農戶加大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對承包者投資改造的,適度延長承包期,最大限度提高農民參與堰塘擴挖改造的積極性。二是培植典型引導。白馬村幹部帶頭,自籌資金改造堰塘,新挖26口,清淤改造32口。大興村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籌資對歐家堰進行清淤,蓄水量由原來的1萬立方增加到3萬多立方,下遊百餘畝農田再也不怕天旱了。三是聯係部門扶持,在鍾祥市委宣傳部的帶動下,共有9個單位與長灘鎮15個行政村進行結對幫扶,徹底改變了老區南山的水利現狀。
在鍾祥擴挖改造堰塘的大會戰中,位於洋梓鎮寺沙公路旁的一口大堰,格外引人注目。這口堰塘因年久失修,蘆葦叢生,麵積隻有4畝多,並且幾乎存不住水,被當地群眾稱為“破堰”。為了將這口堰改造好,鍾祥市水務局和洋梓鎮政府組織人力物力,經過近一個月的奮戰,終於將這口昔日的“碟子堰”“篩子堰”擴挖成麵積達50多畝的當家堰。洋梓村的廣大群眾看到了領導的決心,也感受到了“三萬”活動將給自身帶來的實惠,一鼓作氣,完成了43口堰塘的擴挖改造,新增蓄水能力達到20多萬立方。村民異口同聲地說:“有了這些當家堰,以後種田不再靠天收了。”
三
在鍾祥市鄉村的許多田間地頭,老百姓經常說到周家貴。周家貴是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是鍾祥市金漢江纖維素有限公司的掌門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和集體的智慧,他將一個瀕臨破產的鄉鎮企業發展到全國同行業龍頭老大。在引領企業走向世界的同時,他又時刻不忘自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於農村水利設施的持續關注,成了周家貴在全國人大代表會議上的焦點話題。
2003年,周家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拿出一份什麼樣的提案呢?周家貴抽出專門時間,從工業和農業兩方麵進行調研,最終提交的是《關於加大農田排灌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建議》。他說:“我是基層的代表,本來就應該反映普通農民群眾的共同心聲。”
從2004年至2011年,周家貴每年參加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時,都提交了關於農村水利服務設施建設的提案。當鍾祥市“三萬”活動還在宣傳動員時,周家貴似乎覺得自己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在公司資金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捐出15萬元給東橋鎮,希望挖一口像樣的堰塘,為農民兄弟辦一件實事。當東橋鎮政府決定用這筆錢改造東橋村黃家大堰時,周家貴又專門到現場,親自參加施工。他說:“我們一定要把本來想為老百姓辦的好事真正辦好。”
如今,改造後的黃家大堰達30多畝,完全可以解決下遊百餘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當地幾戶村民利用春節,在大堰四周栽上了花卉苗木,還打算春天投放魚苗。他們由衷地說:“這是周總給我們種下的一棵搖錢樹,我們一定會獲得預料中的收入。”
在金漢江公司的辦公樓上,我們見到了周家貴。他雖然年逾六旬,但看上去精神抖擻。我們的話題還是農田水利建設。
“我在2010年10月28日列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時,也是專題談如何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最後一公裏’梗阻問題,建議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納入國家專項轉移支付範圍,建立投入機製,加強糧食主產區農村小二型和小三型水庫及村裏‘當家堰’建設的建議。”話匣子一打開,周家貴就顯得快人快語。他講到有一次到中李村去調研,聽到村民反映國家大型水庫溫峽水庫的南幹渠雖然從村旁經過,但由於幾處涵閘和溝渠嚴重損壞,根本無法將清水引到莊稼地裏。就是這最後一公裏,甚至幾十米,卻阻礙了農民增收的腳步。也就是憑著一顆愛農的心,讓周家貴在執掌一家企業的同時,還在心裏給農田水利建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