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養生講科學(3 / 3)

什麼是藥膳養生

中國傳統醫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通過精神調養、藥膳食療、養生功法等整體、自然、綜合地達到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即為養生。其中藥膳食療養生是古代養生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藥膳是一種藥食相助的特殊食品,由藥物、食物、調料三部分組成,既能食用充腹,又可保健養生;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又有別於普通飲食,而是通過藥食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保養身體,調整人體陰陽,補養氣血,疏通經絡。

藥膳的曆史

中國古代關於“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已開始探索食物和藥物的功用,故有“藥食同源”之說。西周時期,宮廷醫生分為四科,其中的“食醫”,即通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生、保健服務。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載藥膳方數則。約成書於秦漢時期、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許多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種,如紅棗、芝麻、山藥、葡萄、核桃、百合、生薑、薏米等。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亦載有一些藥膳名方,如當歸生薑羊肉湯、百合雞子黃湯等,至今仍有實用價值。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專列有“食治”、“養老食療”等內容,藥膳方十分豐富。

據史書記載,至隋唐時期,中國已有食療專著約60餘種,惜多散佚。唐代孟詵所著《食療本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對後世影響較大。至宋代,陳直的《養老壽親書》是中國現存的早期老年醫學專著,在其所載的方劑中,藥膳方約占70%。該書強調:“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後命藥。”

元代禦醫忽思慧所著的藥膳專書《飲膳正要》,藥膳方和食療藥十分豐富,並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載了許多藥膳方,僅藥粥、藥酒就各有數十則;明代高濂的養生學專著《遵生八箋》,也載有不少養生保健藥膳。

清代的藥膳專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介紹了藥用食物300餘種,章穆的《調疾飲食辯》所涉及的藥用食物更多,曹庭棟的《老老恒言》(又名《養生隨筆》)中則列出老年保健藥粥百種。

藥膳的特點

人體正氣,來源於五髒,五髒堅強,血氣充實,衛外固密,外邪無從侵入,疾病則不發生,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藥膳養生強調五穀為養,如《黃帝內經·素問·髒器法時論》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指出五穀五味是人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所以偏食、暴食、過饑、過飽皆不利,正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可見,藥膳是以藥物為膳食,以膳食為藥物,將藥物與食物相配伍,烹製成融養生保健為一體的美味佳肴。

藥膳的注意事項

飲食養生,是利用食物進行防病治病,或促進病體康複,它既不同於藥物療法,也與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別。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

也就是說,利用食物(穀肉果菜)性味方麵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症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複。但食物畢竟是食物,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於彌補陰陽氣血的不斷消耗。

因此,即便是辨證不準確,食物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危害。正如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

食物療法適應範圍較廣泛,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藥膳作為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在日常飲食生活中就自然地被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