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reference_book_ids\":[7312641713716071443,7339778480470494270,6883377283558542350,714538619641004340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食療的基本原則
藥物、食物、調料既能食用充腹,又可保健養生。辨證施治,飲食有節,處理好藥物療法與藥膳療法的關係。
辨證施治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指導原則,即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結合病人的體質進行相應治療,藥膳食物的應用和藥物治療一樣,也要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進行選食配膳,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不僅於病無益,反而會加重病情。
中醫認為,臨床病症不外虛證、實證、寒證、熱證。虛證主要表現為:神疲氣短、倦怠懶言、舌質淡、脈虛無力等;實證主要表現為:形體壯實、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厚蒼老、脈實有力等;寒證主要表現為:怕冷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遲等;熱證主要表現為:口渴喜冷、身熱出汗、舌紅苔黃、脈數等。根據中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虛證患者根據其不同髒腑陰陽氣血虛損的差異,分別給予滋陰、補陽、益氣、補血的食療食品治之;實證患者應根據不同實證的症候結合病因,給予相應的食療食品,以祛除邪氣,如清熱化痰、活血化淤、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證,給予溫熱性質的食療食品治之;熱性病證,給予寒涼性質的食療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證施膳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個人的體質特點。例如形體肥胖之人多痰濕,不宜過食肥甘厚味,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體消瘦之人多陰虛血虧津少,不宜過食辛燥火熱之品,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品。還要根據“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分析不同季節、氣候、人體生理病理的差異,及其對飲食養生的影響。
春季萬物始動、陽氣發越,此時要少吃肥膩、辛辣之物,以免助陽外泄,應多食清淡的蔬菜、豆類及豆製品;夏季炎熱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綠豆、西瓜、鴨肉等;秋季萬物收斂、燥氣襲人,宜吃些滋潤性質的食品,如乳類、蛋類等;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此時最宜吃些溫熱禦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幹薑等。
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是指每天進食宜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進食的量;二是指進食的時間。
主要強調飲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飽不饑,若飲食的數量超過一定限度,即“太過”,則損傷脾胃,導致疾病的產生。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備急千金要方》更明確指出飲食過量的害處,“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食飽,筋脈橫解,腸為痔。”引起疾病複發,稱為“食複”,《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正常,若飲食過量,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不能及時消化,進一步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輸送,從而產生一係列疾病。
相反,進食過少,則脾胃氣血化生乏源,人體生命活動缺乏物質基礎,日久會導致營養不良以及相應病變的發生。因此,飲食有節,食量有度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中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中醫認為,脾胃消化飲食的功能是有一定節律的,保證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節奏地進行,脾胃協調配合,腸胃虛實交替,有張有弛,食物則可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
現代研究也發現,食物進入胃中,一般素食4小時,肉食約6小時,然後由胃經十二指腸進入小腸,當胃部排空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饑餓感,故可再度進食。若不分時間隨意進食,零食不離口,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腸胃消化的正常規律被打破,胃腸虛實無度,久而久之可發生脾胃病變。
處理好藥物與藥膳的關係
藥物療法見效快,重在治病;藥膳則多用來養身防病,重在養與防,見效慢。藥膳療法不能代替藥物療法,但在養生、康複中卻有著重要的地位,通過長期科學的藥膳配方,可使許多慢性病患者、體弱多病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得到保養調理與輔助治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促進並補充了藥物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