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間計(1 / 3)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8832790426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7329735879654673470,7314151842571619347,7312743623664077835,6906422160835742728,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326760733440494654,7101249377091456030,7340844709461380158,7326760735420206142,7314151839287479335,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267090241087867904]}],\"1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8832790426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7329735879654673470,7314151842571619347,7312743623664077835,6906422160835742728,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326760733440494654,7101249377091456030,7340844709461380158,7326760735420206142,7314151839287479335,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267090241087867904]}],\"1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8832790426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7329735879654673470,7314151842571619347,7312743623664077835,6906422160835742728,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326760733440494654,7101249377091456030,7340844709461380158,7326760735420206142,7314151839287479335,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267090241087867904]}],\"2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8832790426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7329735879654673470,7314151842571619347,7312743623664077835,6906422160835742728,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326760733440494654,7101249377091456030,7340844709461380158,7326760735420206142,7314151839287479335,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267090241087867904]}],\"2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2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現代釋用》reference_book_ids\":[7234783539609209894,7218828404479495200]}],\"1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2,\"start_container_index\":1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7},\"quote_content\":\"《回憶錄》reference_book_ids\":[681295869927594702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篇主要講述在戰爭中間諜的運用,孫子認為“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其認為賢明的君主應善於用間這樣才能節省公家公務開支,節省百姓的錢財。孫子認為用間並非一種不明的行為,而是一種英明、高明的取勝之法。

在本文中孫子還詳細論述了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用間方法,講述了用間的精湛要義。孫子用間方法是的思想獨樹一幟、深刻精髓,讓後人敬佩。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1),日費千金;內外騷動(2),怠於道路(3),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4)。相守數年(5),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6),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7),非勝之主也(8)。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9),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10),不可象於事(11),不可驗於度(12),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13),是謂“神紀”(14),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15)。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16)。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17)。死間者,為誑事於外(18),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19)。生間者,反報也(20)。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21),賞莫厚於間(22),事莫密於間(23)。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24),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25)。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26)!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27)。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28)、謁者(29)、門者(30)、舍人(31)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32)。

必索敵人之間(33)來間(34)我者,因而利之(35),導而舍之(36),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37),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38)。五間之事(39),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40);周之興也,呂牙(41)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43)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44)。

(1)公家之奉:國家開支。

公家,指國家。奉:同“俸”,指俸祿

(2)內外騷動:全國上下騷動不安。

(3)怠於道路:疲憊的在路上(運輸軍需物資)。

怠,疲憊、懈怠。

(4)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不能從事正常的生產勞動的人很多。形容兵事影響正常的農事影響。

七十萬:形容很多,並非確數。

(5)相守:與敵軍對峙。

(6)愛爵祿百金:吝惜金錢、爵位俸祿。形容為了這些身外之物不肯重要間諜。

愛,吝惜。

(7)非主之佐:不能成為國君的輔佐。

(8)非勝之主:不能成為戰爭勝敗的主宰。

(9)動而勝人:一出兵便能戰勝敵人。

(10)不可取於鬼神:不能用祈禱、祭祀或占卜的方式去求得結果。

(11)不可象於事:不能通過相似的事物作類比。相容借由相似的情況推想出敵情。

(12)不可驗於度:不能通過觀察天象和曆數來推驗吉凶禍福。

驗:驗證。度:天象,曆數。

(13)五間俱起,莫知其道:同時使用五種間諜,讓敵人覺得我們變幻高深,不可捉摸。

俱:都。起,使用。道:方法、規律。

(14)神紀:神妙莫測的綱紀。

(15)因其鄉人而用之:利用敵國的人作間諜。

因:借助。

(16)因其官人而用之:利用敵國的官吏為間諜。

官人:指敵國官吏。

(17)因其敵間而用之:把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

(18)為誑(kuáng)事於外:故意向外散布虛假情況。

誑,欺騙、迷惑。

(19)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我方間諜有意將我方的虛假情況傳達給敵人。

(20)生間者,反報也:到敵方了解情況後,能親自返回報告的人。

(21)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軍中沒有比間諜是最應該成為親信的人。

(22)賞莫厚於間:沒有比間諜所受賞賜更優厚的人。

(23)事莫密於間:沒有比間諜的事更應該保守機密的了。

(24)非仁義不能使間:如果以誠相待,就不能使間諜為自己效命。

(25)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不是心思縝密、手段巧妙的將領,不能取得間諜的真實情報。

微妙:精細巧妙。實:實情。

(26)無所不用間:指處處都可以使用間諜。

(27)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用間所謀之事還沒有開始行動,就走漏了風聲的,間諜和知情人都應該處死。

(28)左右:主將最為親近的人。

(29)謁者:負責通報和傳令的人。

(30)門者:守門的人。

(31)舍人:室內的勤務人員。

(32)令吾間必索知之:命令我方間諜人員全部調查清楚。

(33)間:名詞,間諜。

(34)間:動詞,間諜活動。

(35)因而利之:用重金收買敵方間諜。

(36)導而舍之:設法誘導敵人派來的間諜,交付一定的任務,然後放他回去。

(37)因是而知之:從反間提供的情報得知敵人的內情。

(38)生間可使如期:生間可以按預定期限返回報告敵情。

(39)五間之事之:五種間諜使用的事情。

(40)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商朝的興起,是在夏朝為臣的伊尹發揮了重要作用。

(41)呂牙:即薑子牙,原為殷紂的臣子,歸附周文王。

(42)上智:指具有很高智謀的人。

(43)三軍之所恃而動:指軍隊依據間諜提供的情報的而行動。

孫子說:大凡率兵十萬,出征千裏,平民百姓的耗費,國家公務的費用,每天都要花上上千金費;全國上下動亂不安,民夫兵卒疲憊所謂奔波在路途上,輸送軍物,不能正常從事農業生產有七十萬家之眾。敵我兩軍相持數年,為的是爭求有朝一日的勝利。所以,那些吝惜錢財官爵,不肯通過用間諜而了解敵情的將帥,實在是沒有仁愛之心到了極點。這樣的人,不配做軍隊的統帥,不配做國君的輔佐,也不能成為戰爭勝敗的主宰。英明的國君,賢德的將帥,他們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功績超過一般人,就在於用兵之前便了解掌握了敵情。要事先掌握到敵情,決不能依靠鬼神的啟示,也不能用某些事件現象的相似度做推測,更不可用機械的計度數去驗證,而隻能從熟悉敵情的人那裏獲得。

所以用間諜的方法有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同時使用,敵人會覺得我們變幻高深,不可捉摸。這就是所謂的“神紀”——神秘莫測的方法,是國君克敵製勝的法寶。所謂“因間”,是利用敵國居民中的普通人做間諜;“內間”,是利用敵方的官員做我方的間諜;“反間”,是利用敵人的間諜來為我們做間諜工作;“死間”,是潛入敵營把我軍的的虛假情報對外散播,一旦真相敗露,我軍間諜難免一死,故稱死間);“生間”,是指能活著返回報告敵情的間諜。

所以,全軍上下沒有比間諜更為親近的了,獎賞沒有比間諜更優厚的了,交待處理的事務沒有比間諜更機密的了。不是睿智聰明的人不能使用間諜;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間諜;不是精細算計的人不能獲得間諜的真實情報。微妙呀,微妙!沒有什麼地方不可以使用間諜。如果間諜工作尚未進行就泄露了用間的消息,那麼,間諜和告密者都要死。

隻要是我軍想要攻擊的敵人,想要攻打的城池,準備刺殺的敵方官員,都應該事先了解敵方的守將及其左右親信、掌管通訊聯絡和把守門戶的官員、以及幕僚門客的姓名,讓我方的間諜一定要索查清楚。

必須查出敵方派來刺探我方情況的間諜,用利益收買他們,引誘開導他們,然後交給他們任務,放他們回去,這樣就可以使他們成為反間,為我所用了。因為有了反間提供的情報,所以就可培植、利用鄉間和內間了。同樣,根據反間提供的情報,死間傳播的假情報,就可以通過反間而告知敵人。也是因為有了反間,我方的生間就可以按預定的時間回來彙報敵情。對於五種間諜的情況,君主必須清楚地知道,而更應該懂得,關鍵又在於利反間,所以,對反間的不能不優厚。

昔日殷商的興起,是因為伊尹曾在夏朝做過官;西周的興起,是因為薑尚曾在殷商為臣。所以,明智的國君,賢良的將帥,能使用智慧高超的人做間諜,一定能取得極大的成功。這是用兵作戰的要訣,全軍都要依據他們提供的情報來進行軍事行動。

曹操、李筌曰:戰者必用間諜,以知敵之情實也。

張預曰:欲素知敵情者,非間不可也。然用間之道,尤須微密,故次《火攻》也。

孫子軍事理念的基石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孫子的各種計謀中“知”是關鍵。“知己”容易,“知彼”較難這樣孫子為了講述知彼的計略專門開辟一篇《用間篇》。

在《用間篇》中孫子首先講述了用間的重要性及意義。闡述了“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的思想。孫子認為戰爭是勞民傷財之事,應越快結束越好,而用間則可快速了解敵對一方的具體情況,從而加快戰爭的結束。孫子從戰略大局的角度出發,強調指出戰勝敵人、成就豐功偉業的重要條件是“先知”。能預先知道敵方的詳情,就能相應地製訂我方的戰略部署和行動方案,那麼,就可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而“不知敵之情者”,則不能速勝,甚至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那麼,“日費千金”、“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很可能爭不得“一日之勝”,勞民傷財,既不能“唯人是保”,也無法利國佐君。果真如此,統領三軍的將帥便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

其次為了將“知彼”由一種主觀欲望變為現實,孫子講述了“知”的具體手段和方法。孫子一貫重視人在戰爭中的作用,反對求助於鬼神、占卜、觀天象及觀星象等方法。本篇主要闡述人間諜在戰爭中的作用,這也是其人本思想的具體表現。而重人事輕鬼神,為大局舍小財的觀點,更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特征,這在孫子軍事思想中,是極有光彩的精華,在當時能有這樣的自覺性和認識高度,是十分正確而且非常難能可貴的。同時,孫子將是否重視和善於使用間諜刺探偵察敵情,視為衡量國君將帥明智還是愚頑、仁賢還是凶劣的標準,對重間、用間者備加稱讚,對吝惜“爵祿百金”而使“日費千金”曠日持久,因小失大者,痛加斥責,不僅表現了孫子對用間的高度重視,而且從一個新的角度闡發了他“合於利而動”的指導原則。

孫子將間諜分為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並對其人員身份、活動特點做了指示,明確指出,“無所不用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而“吾間必索知之”。使用間諜的範圍相當廣泛,可以無所不用,我方的間諜全麵出動,使敵人摸不著頭緒,而我方則通過間諜可以詳細確切地掌握敵情,擊軍、攻城、殺人,皆可清楚情況,“動而勝人”。正因如此,間諜在統帥者那裏,是關係最密切的人,得賞賜最多的人,是從事最機密的工作、完成最隱密的任務的人,同時也是處境最危險的人(深入敵占區和敵人內部,其險自不待言,就是尚未進入工作狀態,也有因機密失泄而被殺人滅口的危險,“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也正因為這樣,使用間諜的統帥必須具有“聖賢”、“仁義”的智慧和品質,必須有精細的算計和巧妙的安排,否則,便不可用間,即使用間,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有可能造成我間被敵利用,成為反間的危險。

然後,孫子具體闡述了“反間”即利誘收買敵人的間諜而為我所用。由於敵間在其內部的特殊身份,一旦成為反間為我所用,往往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鄉間、內間可以通過反間提供的情況而培植、發展,死間的假情報可以通過反間順利傳達到敵軍指揮層,而減少敵方的懷疑,同時,生間也可以按期將所需情報彙報回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任何強大的敵人,一旦從內部分化瓦解了,便沒有打不敗的事。由此表明孫子特別重視“反間”,強調“五間之事”,“知之必在於反間”是有道理的,“反間”的確十分有效、作用巨大。

最後,在間諜的使用上,孫子提出了親撫、重賞、秘密三個要素。親與密又緊緊聯係。不是心腹,不可以言秘;間事不秘,則為己害。而使間親、使事秘,能讓間諜死心塌地、臨危不變,則靠厚賞優待。這中間包含了對間諜的培養和使用兩個方麵。在間諜的人選上,孫子認為最理想、最重要的原則是“以上智為間”。所謂“上智”者,就是像伊摯(伊尹)、呂牙(薑太公)那樣有大智大勇大謀略的人。任用這樣的人做間諜,沒有成就不了的功業。

有以上幾方麵孫子得出結論:用間,“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用間在軍事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是全軍將士成敗得失、身家性命的依靠。

縱觀整篇文章,孫子具體闡述了用間的原因、方法及意義最後得出結論。同時我們不難發現孫子將《用間篇》放在全書的最後一篇不是而然,而是頗具匠心的一筆。從全書內容看《用間篇》放置最後與第一篇《計篇》收尾相呼應,使得全書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同時可以顯示出孫子對“知己知彼“思想的執著與堅持。總之,不論從該篇的內容上說,還是從整書的結構上說孫子的思想邏輯都是極為嚴密的。

功績蓋世的福赫斯

一般間諜傳遞情報是為了個人利益,或者國家利益,然而有的人做間諜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下麵事例中福赫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福赫斯出生於1911年,德國達姆施塔特附近。他的他的父親與祖父都是當地有名的社會活動家和社會主義者,所以,他從小就受到馬克思學說的熏陶,並在萊比錫大學加入了德國共產黨。後來福赫斯到英國參加了伯明翰大學的帕爾斯教授實驗室,又為英國安全部門分析了一批納粹核情報,使英國人對他這個辦事幹練的物理學博士讚賞有加,這位福赫斯後來為蘇聯傳遞情報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掩護和屏障。

福赫斯之所以為蘇聯竊取竊取情報是因為在二戰期間美國最先研製出了核武器,美國依靠核武器的威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核震懾和核壟斷,對世界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福赫斯決定向蘇聯提供情報,幫助蘇聯建立核事業,已達到牽製美國的目的,從而維護世界和平。

1941年福赫斯主動找到了蘇聯間諜,以後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把自己獲得的情報交給蘇聯間諜。後來福赫斯不斷地將重要的資料傳遞到蘇聯,這其中包括美國“曼哈頓工程”。在這個工程中福赫斯是英國的科技代表團團員,福赫斯已用這個有力的身份多次將高級技術機密傳遞給蘇聯。其中有用氣體擴散法分離鈾235,鈾彈的尺寸圖樣和數字算式,炸彈引信結構裝置等等。

後來福赫斯回到英國後又繼續向蘇聯傳遞資料,這其中包括溫思克爾鈈反應堆和化學生產工廠的詳細數據,空氣冷卻鈾爐和水冷卻鈾爐的比較分析,建造同位素分離工廠的設計圖,氫彈原理圖和理論生產數據等等。

福赫斯傳遞的這些情報為蘇聯研製原子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使蘇聯的核事業比美國所料想的提前5年完成。這在很大程度上牽製了美國的勢力,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福赫斯是一位特殊的間諜,他主動向蘇聯提供情報,而又不求所得。他具備善良和智慧,為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善用“反間計”的陳平

一些戰爭往往不需要武得,而是需智取。智取不但不會勞民傷財,不費一兵一卒,反而能在更快更短的時間內取得勝利。孫子說:“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反間計就是一種以智取勝的很好計略。楚漢爭霸中多年未果,最後隻因陳平一條反間計而使漢王劉邦大獲全勝。

楚漢爭霸人盡皆知,曾經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最後慘敗,從而留下“無顏見江東父老”一句話供後人警戒。歸咎項羽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因其生性多疑,中了陳平反間計。

公元前205年,項羽率兵圍攻滎陽,此時漢軍處於劣勢,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在這種情況下,漢王劉邦隻得下令閉鎖城池固守滎陽,召集重臣商議破敵之計。此時,陳平提出了一個計策,即反間計。項羽手下的能兵巧將不外乎範增、鍾離昧幾個人。隻要大王拿出一些賞金,挑選幾個人去賄賂誤導楚國的人,散布臣子有二心,君臣不和的謠言,以此離間項羽和他的愛將的關係,讓他們互生猜忌之心,首先使他們內部分裂,這樣,楚軍軍心渙散,我們想要破他們的圍攻就容易得多了。劉邦聽了陳平的計策,覺得十分可行,因此就交給陳平黃金四萬兩去實施此計劃。陳平親自挑選了幾名心腹,讓他們拿著錢,想辦法混入楚軍的軍營裏收買間諜,散布謠言,破壞軍心。時間不長,楚軍中便謠言四起,說什麼鍾離昧在軍中功勞大卻得不到應有的獎賞,所以準備和劉邦一起聯手消滅楚國,瓜分楚地。項羽生來就生性多疑,尤其在兩軍交戰之際,他不能有一點失誤,因此聽到謠言後也起了疑心,從此商討大事時便不再讓鍾離昧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