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苔蘚植物成分分述(二)(1 / 3)

36.粗裂地錢風兜亞種

(形態與分布)

葉狀體淡綠色或鮮綠色,邊緣具紫紅色,叉狀分枝,全緣,有時波曲。中部腹鱗片紫紅色或橘紅色,4列,油胞分散;附器卵圓形,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規則齒突,邊緣細胞方形或長方形長軸與邊平行。氣孔常由5-6個細胞環繞,4-6個細胞高。雌托柄具2~3條假根槽,基部具寬葉狀鱗片;雌蒴托具5~10個裂瓣,寬片狀,其中2個巨大,對稱,呈翅狀。芽杯寬齒,齒緣具1~2細胞構成的齒突,外邊具疣。

生於陰濕岩石或土壤表麵。分布於湖北、台灣、廣東、四川、雲南,以及日本和朝鮮。

37.地錢

(形態與分布)

葉狀體扁平,闊帶狀,多為回二歧分叉,長5cm,寬1cm,色淡綠或深綠,邊緣有時呈波曲狀。葉狀體上麵有六角形整齊排列的氣室,每室中央具-氣孔(裸眼觀為白點),孔口煙筒形,四層細胞環形排列,無閉合能力。氣室內具數條直立的、隻有幾個細胞高的營養絲。氣室的表層(即上表皮)、底層(均為一層細胞厚)和營養絲細胞內都含有橢圓形、顆粒狀葉綠體,使葉狀體呈綠色、光合自養。氣室的分隔不含或微含葉綠體。氣室底層以下是由多層薄壁細胞構成的基本組織,主要起貯藏作用,細胞內含有澱粉或油滴。葉狀體下麵具紫色鱗片假根。雌雄異株,生殖時分別長雌、雄托,葉狀體上麵常生有杯狀的無性芽胞杯。

多生活於陰濕的土坡、牆隅或水邊的土表或石表,為世界廣布種,中國各省均有。

38.高山錢袋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綠褐色至黑褐色,密集叢生。莖直立或向上傾立,單一或有稀疏分枝。葉覆瓦狀排列,向兩側伸展,闊卵形或近圓形,略內凹成折合狀,基部收縮變窄,略下延,先端淺2裂至葉長的1/4,裂口鈍角,裂瓣等大,先端圓鈍,葉緣平直或略內凹。中上部葉片細胞近等軸形,基部者伸長,薄壁,三角體明顯。

生於林下土或石壁上。分布於福建、雲南、西藏,以及歐洲和北美洲。

39.小萼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黃綠色至黃褐色,叢生莖匍匐,不規則分枝,假根分散著生。側葉蔽後式,長橢圓形或方圓形,全緣,背側邊緣常內曲;葉細胞薄壁,三角體加厚呈節狀,基部細胞略呈長形細胞壁有細疣;油體聚合粒狀,每個細胞9~17個。腹葉狹披針形,隱沒於假根中。雌雄異株。雄植物體小,雄穗集生,雄苞葉4~6對。雌苞頂生,基部常具1~2條分枝,雌苞葉與側葉同形。蒴萼長橢圓形或短柱形。孢蒴卵形,黑色。

生於林下腐木或陰濕的岩石表麵。分布於黑龍江、吉林、西藏、雲南,以及日本、印度、歐洲和北美洲。

40.合葉裂齒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黃綠色或紅棕色,平鋪交織叢生。莖匍匐,單一或稀分枝,具鞭狀枝和芽條。側葉蔽前式,近於圓形,全緣,強烈內曲;葉細胞三角體顯著,呈節狀。腹葉退化,或僅存於生殖枝上,先端2裂。雌雄異株。雌雄苞均生於腹側短枝上,上部2-3裂。蒴萼長卵形柱狀,上部有4-5條縱權,口部有密齒。孢蒴長卵形,褐色,成熟時4縱裂。無性芽胞生於枝條先端,黃綠色,卵形,1~2個細胞構成。

生於林下腐木上。分布於福建、雲南,以及日本、泰國和歐洲。

41.花葉溪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葉狀或狹帶狀,淡綠色或略呈褐色,不規則叉狀分枝,老時末端常有花狀分瓣,先端心髒形,中央厚而深色,邊緣平展或呈波曲狀,腹麵具多數褐色假根。雌雄異株。雌株荀膜大,卵形或桶形,口部有齒。假蒴萼完全被荀膜包圍。孢蒴球形,暗褐色,成熟時四瓣開裂;蒴柄細長,透明。孢子橢圓狀卵形,黃綠色,由多細胞構成,表麵具疣;彈絲具2條螺紋加厚。

生於陰濕岩麵或濕土上,多見於針闊混交林下或闊葉林溝穀中。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北、西南地區,以及日本、印度、歐洲和北美洲。

42.毛邊光尊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密集叢生,黃綠色或棕黃色。莖匍匐,先端稍傾立,不規則稀疏羽狀分枝。側葉疏鬆覆瓦狀排列,背瓣稍斜展,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中部以上具長毛狀齒;腹瓣稍斜傾,平展緊貼於蓮,長舌形,邊緣具多數毛狀齒,基部沿莖一側稍下延。葉細胞近圓形,三角體小到中等大。莖腹葉緊貼於莖,舌形,葉緣密生毛狀齒,基部明顯下延。

生於林下樹幹或岩麵上。分布於陝西、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台灣、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以及日本、朝鮮、緬甸、菲律賓、不丹、錫金、尼泊爾、斯裏蘭卡和印度。

43.多形帶葉苔

(形態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