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植物成分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曆史,特別是近20年來,天然藥物化學工作者對許多苔蘚植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化學成分研究,在苔蘚植物中分離得到了生物堿、黃酮、萜類、木脂素以及酸性化合物等次生代謝產物。這些化合物結構新穎,有些具有明顯的生理活性,是藥物研究的重要先導化合物;有些則具有重要的植物化學分類學意義。本章結合近年來作者所在實驗室的工作,對常見的苔蘚化學成分及其生理活性進行分述,讀者可以更加容易的了解每種植物的研究概況。
1.挺葉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紅褐色,挺硬,稀疏叢生。莖單一或具少數分枝,長1cm葉長卵形或長狹卵形,強烈內凹,向上收縮;先端兩淺裂,背瓣略大,先端圓鈍,腹瓣稍小,先端鈍或尖銳;葉緣強烈內卷,平滑無齒;基部抱莖,下延,向兩側水平伸展。葉中上部細胞短長方形至長形,縱壁不規則波狀,基部細胞伸長;三角體顯著,結節狀,黃色。生於高山灌叢下土表。分布於我國雲南以及歐洲。
2.細裂瓣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鮮綠色,平鋪叢生。莖單一或叉狀分枝。側葉斜生,蔽後式,2~4裂達1/5~1/4,裂瓣鈍三角形,兩側裂瓣略小。腹葉狹披針形,少數2裂,僅幾列細胞,常不明顯。油體聚合粒狀,圓形或長橢圓形,每個細胞中有5~12個。雌雄異株或同株異苞。雄苞葉集生穗狀,5~10對。雌苞頂生,苞葉3~5裂達1/3~1/2;蒴萼長橢圓形,上部有三條深縱褶,口部有1~2個細胞構成的短齒。孢蒴橢圓形;孢子黃褐色。
生於林下或林邊岩石表麵或樹幹基部。分布於我國東北,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歐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
3.闊葉細裂瓣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綠色或黃綠色。側葉斜生,蔽後式,寬長幾乎相等,4裂達1/4~1/3,腹麵裂瓣通常較大,基部邊緣常有單列細胞長毛,背麵裂瓣邊緣平滑。腹葉大,2裂達4/5,邊緣有毛狀突起。葉細胞圓多角形,角部略加厚。油體圓形或長橢圓形,聚合粒狀,每個細胞中有4~8個。雌雄異株。雌苞頂生,苞葉4~5裂達1/2,裂瓣先端毛尖狀,基部邊緣有長毛;蒴萼長卵圓形,上部有縱褶,口部有1~2細胞的短齒。
生於土表或岩麵表麵,常夾雜於其他蘚類之中,也有時見於腐木上。分布於我國黑龍江省,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阿拉斯加、歐洲和北美洲。
4.鞭笞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粗壯,淡褐色,叢生。莖匍匐,叉狀分枝,腹麵生多數鞭狀枝,橫切麵呈橢圓形,皮部有幾層小形厚壁細胞,綠色或褐綠色。假根無色。葉片覆瓦狀,稍背凸,近於水平伸出,三角形橢圓狀,基部偏斜,先端截形或圓鈍,有三片鈍齒;葉細胞厚壁,具三角體;油體球形,每個細胞5~10個。腹葉約為莖寬的2倍,方圓形,先端不規則4~5裂,裂深達1/5~1/4,裂片邊緣具銳齒。
生於林下岩麵薄土或腐木上。分布於安徽、湖南、福建、四川、雲南以及日本等地。
5.壺苞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片狀淡綠色或鮮綠色,略帶紫色,多次叉狀分枝,邊緣常背曲,具多數圓分瓣,念珠藻常滋生於分瓣基部黏液腔中,外觀似葉狀體上的小黑點;中肋前端常有芽壺;腹麵具多數假根和鱗片。雌雄異株。雄株較小,精子器陷於葉狀體內。雌株總苞喇叭狀。孢蒴卵形,成熟時四瓣裂。芽胞有兩種:一種球形,有柄,生於芽壺內;另一種為星狀形,無柄,貼生於葉狀體背部近頂端。
生於林下或溝穀溪流兩岸的潮濕土壤或腐木上,有的生於岩麵薄土上。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雲南以及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歐洲和北美洲。
6.睫毛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淡綠色,半透明狀,纖細毛狀。莖直立或傾立,不規則分枝。假根散生於莖枝上。側葉3~4深裂,裂瓣單列細胞,鬃毛狀;腹葉2~3深裂。油體大,每個細胞中有4~6個。雌雄異株或同株。雄穗頂生或間生,精子器柄為單列細胞。雌苞頂生,雌苞葉大於莖葉,多裂呈毛狀。蒴萼長圓筒形,有3~4條縱溝,萼口有不規則毛狀裂片。孢蒴卵形,褐色,生於無色粗蒴柄上,成熟後4瓣縱裂。
生於高山或平原林下,多見於腐木、濕潤岩麵,常與其他苔蘚混雜叢生。分布於中國各省區,為北半球廣布種。
7.瓦葉唇鱗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黃綠色。莖不規則分枝。側葉覆瓦狀,近水平伸展,寬卵形,全緣;腹瓣大,長方形,長約為背瓣的1/2~1/3,頂端截形,角齒長,1-4個細胞,基部寬1~2個細胞,透明疣位於角齒基部的遠軸側。腹葉遠生到覆瓦狀排列,矩圓形,寬約為莖的2~4倍,2裂達1/4-1/2。雌雄異株。雄穗具苞葉2-7對,腹苞葉1~2片,僅生於雄穗的基部。雌器苞生於短或長的枝上,新生枝密鱗苔型。蒴萼倒卵形,具4個脊,喙短。
生於樹幹、樹基、岩石或葉片表麵。分布於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亞洲東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和澳大利亞。
8.闊葉唇鱗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幹呈黃色或棕黃色,莖粗約0.1cm,分枝少。側葉覆瓦狀排列,近圓形,全緣。葉細胞薄壁,三角體大,無中部球狀加厚;腹瓣小,近卵形,長約為背瓣的1/5~1/4,近軸的邊緣略內卷,頂端斜截形,中齒退化,角齒1~3個細胞長,透明疣位於角齒基部的遠軸側。腹葉寬圓形,寬為莖的4~7倍,2裂深達1/4~1/3,基部深波狀插人莖。雌器苞頂生,新生枝1個,細鱗苔型。
生於樹幹上。分布於我國海南、雲南、台灣及香港以及亞洲東部和南部、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
9.裂葉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綠色或黃綠色,叢生。莖匍匐,具側生分枝。側葉斜生,蔽後式,圓方形或長方形,先端圓鈍或微凹。腹葉小,但明顯,與莖等寬或略寬,深2裂至1/22/3處,裂片成刺毛狀,兩側各有一長齒。葉片細胞薄壁,無三角體,每個細胞具油體2-3個。雌雄同株。雄器苞常生於雌器苞前方。雌器荀腋生;蒴萼高腳杯狀,口部具三裂瓣。孢子圓球形;彈絲具雙螺紋加厚。
生於路邊土壁、林下土表或流水石上。分布於東北、江蘇、浙江、台灣、四川、雲南、西藏,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歐洲和北美洲。
10.多苞裂萼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淡綠色或黃綠色。莖匍匐或先端上升,多次分生側枝。葉片圓方形或長方形,蔽後式。雌雄同株。雄苞常生於雌荀前方;雄苞葉基部邊緣呈囊狀,其中1~2個精子器;雌苞生於葉腋;蒴萼圓筒形,口部裂成3瓣,邊緣光滑無齒;假蒴萼在雌苞中伸出較高;苞蒴卵形。
石生或生於濕潤土表。分布於我國各省,以及口本、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歐洲、北美洲也有分布。
11.蛇苔
(形態與分布)
植物體葉狀,深綠色,革質,具光澤,多回二歧分叉,表麵可見六角形或菱形的氣室,氣孔單一型,位於氣室中央;氣室內具營養絲,由2~5個細胞構成,頂端細胞長梨形。腹麵中部具多數假根,兩側各有一列深紫色鱗片。雌雄異株。雌托具長柄,並具一假根溝,生於葉狀體背麵先端,圓錐形,托下著生5~8個總苞,每苞內具一個孢蒴;孢蒴長梨形,具短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