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我們已經讀到李斯的這一名篇。李斯字通古,名副其實博古通今,他在上秦始皇的這本奏議中列舉了秦朝曆代選用外來人才的事例: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餘,東邊從宛地得到百裏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 5 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並國家 20 多個,於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裏,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西進兼並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製鄢郢之地,東麵占據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於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烈延續到今天。昭王得到範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和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麵,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這 4 位君主,都依賴客卿建立了功業。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麼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這 4 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秦始皇聞過而喜從善如流,李斯的雄辯說服秦始皇收回成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複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秦始皇果斷地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並被加封為廷尉。
這時,麵臨殺身之禍的鄭國也向秦始皇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後,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盡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渠卻‘為秦建萬代之功’。”秦始皇並未因人廢言,他覺得鄭國的話不無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後來聞名於史的鄭國渠,它對發展繁榮秦國積蓄吞並六國的經濟實力,起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李斯的文章寫得文采飛揚,思慮深邃,邏輯嚴密,以至於被魯迅稱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孔子有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諫逐客書》成為李斯的《春秋》。這一突發的間諜事件成為一個預兆,警示著李斯仕途上的凶險。也許此時李斯見好就收,還可以平安著陸,全身而退。然而,大概沒有一個人能夠在輝煌時戛然而止。李斯開始一步步走向他錦繡前程的物極必反。
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還記載了李斯春風得意時的一件事:由於秦始皇的寵信,不僅李斯官運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著沾光。李斯的長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軍政大權;其他兒子都娶了秦皇室公主,女兒們都嫁給了秦皇室公子。有一次,李由從任上回到鹹陽,李斯擺設家宴,百官都來赴宴祝酒,門裏門外車輛數以千計。李斯不禁感慨道:“唉,我聽師尊荀卿說過,‘物忌太盛’,事物要防止發展過頭,我李斯隻是街巷一平民百姓,皇上不了解我才能的低下,將我提拔到如今的高位,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富貴到了極點。事物達到頂點就要轉為衰敗了,真不知我日後會是個怎樣的結局。”
也許在那一刻,李斯曾有大徹大悟,但他終究沒能抵禦住人性中的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