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上意所欲殺者,天下競指嵩(2 / 3)

嚴嵩深知,打與不打都是禍,嘉靖皇帝聰明,他也不是傻瓜。所以,在廷議中,他自始至終不發一言……

兵部尚書丁汝夔對與俺答開戰會是個什麼結局,心裏一定有數,這個責任他是不願承擔的。但到底是戰還是和,嘉靖皇帝不下明旨,他便來問首輔嚴嵩:“相爺,現在朝野上下一片迅速出兵的呼聲,但皇上又無明旨,下官到底該怎麼辦呢?”

嚴嵩心想,反正打與和都是禍,那就看看再說吧。於是他對丁汝夔說:“夷兵來,不過是為生活所迫,並不是真的想跟我們打仗。等他們搶到了一定數量的東西,便會自動退去。”嚴嵩的意思是現在正在風頭上,誰主和就是投降派,誰主戰誰就要像曾銑一樣承擔後果。如果俺答能夠搶劫一些生活物資後迅速退去,這樣就不存在主戰也不存在主和,大家就都沒有責任了。

丁汝夔說:“相爺的意思是不出兵了?”

嚴嵩的本意是想等俺答搶劫一番後自動離去,大家就都沒有責任了。丁汝夔眼下這麼問,不是想把責任推到自己的身上嗎?但嘉靖皇帝可以往下推,自己是國家首輔,想推也無處可推。聽了丁汝夔的話,他就直截了當地說:“坦率地說,戰與和都是國家的災難,但皇上既無明旨,大家就不妨保持沉默。但有一點你要牢記,到時切不可說是本相要你沉默的。”

丁汝夔不解:“為什麼?”

嚴嵩:“假如皇上要追究不出戰的責任,你若說是本相的意思,本相會被追究責任,丁大人作為兵部尚書,也會難辭其咎。與其本相和你一起被問罪,大家等著落井下石,還不如你自己承擔了不出戰的罪名,本相就可以在皇上麵前替你開脫,保你平安無事。”

《明史·丁汝夔傳》中對丁汝夔的死做了這樣的記載:

帝久不視朝,軍事無由麵白。至日晡,帝始禦奉天殿,不發一詞,但命階奉敕諭至午門,集群臣切責之而已。帝怒文武臣不任事,尤怒汝夔。……寇縱橫內地八日,諸軍不敢發一矢。

方事棘,帝趣諸將戰甚急。汝夔以谘嵩。嵩曰:“塞上敗或可掩也,失利輦下,帝無不知,誰執其咎?寇飽自颺去耳。”汝夔因不敢主戰,諸將亦益閉營,寇以此肆掠無所忌。

既退……而下汝夔獄。帝欲大行誅以懲後。汝夔窘,求救於嵩。嵩曰:“我在,必不令公死。”及見帝怒甚,竟不敢言。……坐汝夔守備不設,即日斬於市,梟其首,妻流三千裏,子戍鐵嶺。汝夔臨刑,始悔為嵩所賣。

1550 年,蒙古俺答侵襲明境,嚴嵩向兵部尚書丁汝夔授計說:“地近京師,如果兵敗難以掩蓋,一定命令諸將不要輕易與敵交戰,他們飽掠後自會離去。”本來明朝大多數軍將飽食終日,皆怯於戰鬥,現在有了兵部長官的命令,都大鬆一口氣,互相戒囑傳言:“丁尚書講不要與敵交戰。”這下可苦壞了百姓。他們飽受蒙古人燒殺搶掠,官兵皆龜縮於堅城之中,不做任何禦敵的行動,民間怨聲載道。

俺答的蒙古軍隊撤走後,老百姓紛紛上萬民書,矛頭直指丁汝夔畏怯無能,嘉靖下令逮捕他。嚴嵩怕丁汝夔說出自己事先為他出主意,假意安慰道:“你別怕,隻要你守口如瓶,我自會保你無事。”丁汝夔信以為真,有嚴相爺為自己打包票,刑部鞠審時他很配合,沒有多做辯駁。他就等相爺向皇帝說好話直接把他給赦免了。

直到一幫獄卒從獄中把他提出來,丁汝夔還以為是準備釋放自己。想不到一行人直接把他押至西市,踹跪於地,劊子手把刀架在了脖子上,丁汝夔才恍然大悟被嚴嵩所戲弄出賣,大叫“嚴嵩誤我!”話音剛落,頭也隨之落地。

庚戌之變中,嘉靖不想落曆史的罵名,就想找嚴嵩來當替罪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嚴嵩不甘心當這個替罪羊,情急之下想出個金蟬脫殼、嫁禍於人之計,找兵部尚書丁汝夔當了替罪羊。封建體製下就是這樣一種追責邏輯!

在《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嘉靖以來的宰相:嚴嵩傳》等史書中,都有對嚴嵩迫害楊繼盛和沈煉兩位大臣的記載。楊繼盛一案還被列入《中國冤案實錄》一書,認為:“明代中後期的嘉靖朝,有一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嚴嵩。他不但為非作歹,公行不法,而且對彈劾檢舉他的官員肆意打擊陷害,造成許多冤案。其中楊繼盛是冤中之最。”以史書為據,民間演繹出嚴嵩如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構陷沈煉的話本《沈小霞初會出師表》和冤殺楊繼盛的八幕戲劇《鳴鳳記》。

然而,對已經蓋棺定論的沈煉和楊繼盛兩大冤案,近年的研究又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周啟誌在《“奸相”嚴嵩質疑》一文中有對沈煉一案的評述:

沈煉,嘉靖十七年進士。《明史》本傳載“煉為人剛直,疾惡如仇,然頗疏狂”。傳中未見記載沈煉有何才識。沈煉與他的上司錦衣帥陸炳頗善,與嚴世蕃過從甚密。沈煉嗜酒,“數從世蕃飲,世蕃以酒虐客,煉心不平,輒為反之”。區區小事,致生積怨,可見沈煉性格偏狹之一斑。嚴嵩曾說過沈煉不是好人,此話傳到沈煉耳中,他怕前途無著,於嘉靖三十年(1551)正月上疏劾嚴嵩。疏中曆數嵩十大罪狀。世宗閱疏後,“大怒,廷杖之,謫佃保安”。沈煉在保安並不安分,常常詈嵩父子;當地不明就裏的民眾亦“爭詈嵩以快煉,煉亦大喜,日相與詈嵩父子為常。且縛草為人,像李林甫、秦檜及嵩,醉則聚子弟攢射之”。這種“遊戲”似不類君子所為。沈煉與地方當局常鬧糾紛,被總督楊順殺之。反對嚴嵩的人稱是嚴嵩授意殺害沈煉的,這也是於史無據的,且楊順亦非嵩黨。沈煉羅列嚴嵩十大罪狀,徐學謨以為“數嵩十罪,俱空虛無實”(《世廟識餘錄》卷十五)。談遷在《國榷》中論曰:“沈純甫(煉)氣吞逆胡,當庚戌(1550)秋,怒目而斥嚴氏,其強直自遂,固己不可一世矣。投身荒塞,隱約潛晦,何必不自得,至於傳檄京師,欲清君側之惡,以視請劍詠檜,尤為過之。”可見沈煉之死,完全是性格上的弱點所致,這與忠奸有何關涉焉!

黃尊素所著《時略》一書的諸臣奏疏中,有嚴嵩給嘉靖上的一份奏折:嚴嵩覺得如沈煉因彈劾自己而被砍頭,唯恐自己會遭後人非議,所以反而出麵為沈煉求情:“沈煉輕狂無知,皇上怎麼處理他都不過分,但他彈劾的是微臣,微臣願把他的話當作對自己的鞭策,懇請皇上饒恕了他這次。”正是出於嚴嵩的諫諍,嘉靖才把砍頭變為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