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reference_book_ids\":[6955675031808527391,7315418180950690851,7241469902857440293,7122025494547041293,7332297593558404158,7379448405052902462,6991770451932351519,7374992157167340606,6925013720812801038,7369848764766358552,72945653159359969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李鴻章於 1901年逝世,至今 100多年過去了,對他的評價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毀譽參半,蓋棺尚無定論。
早在中學時代,李鴻章是漢奸賣國賊的觀念已經深深刻印在我的腦子裏。中華民族的血淚近代史,從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時代,是由一係列的賣國條約造成的。李鴻章從 19 世紀 70 年代起代表清政府參與了眾多的對外交涉和簽訂了一係列重要條約:如1871 年 9 月簽訂的《中日修好條規》;1876 年 9 月簽訂的《中英煙台條約》;1884 年 5 月簽訂的《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 年 4 月簽訂的《中日天津條約》,同年簽訂的《中法新約》;1895 年 11 月簽訂的《中日遼南條約》;1896 年 3 月簽訂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同年 6 月簽訂的《中俄密約》;1898 年 6 月簽訂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中國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條約:1840—1842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1894—1895 年甲午戰爭後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1900—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簽訂的《辛醜條約》,其中有兩個就是由李鴻章簽字畫押。李鴻章已然與曆史上的秦檜、蔡京、嚴嵩等大賣國賊一起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李鴻章去世後,有人用“權傾一時,謗滿天下”來形容他。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對他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與國人對李鴻章恨不能寢其皮啖其肉的唾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上對他卻頗多讚譽:有稱之為“東方俾斯麥”,有稱之為“中國的伊藤博文”,把李鴻章與在德國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和在日本有“明治憲法之父”之稱的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相提並論。美國前總統克利夫蘭更讚譽:“李鴻章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麵的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為獨特的人物。”
李鴻章生存在“四海變秋氣”的封建末世,置身於曆史斷裂轉型的關鍵節點,沉浮於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激烈搏鬥的旋渦之中。他敏銳地意識到中國正處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滄海橫流,正是好男兒一試身手的用武之地。李鴻章意欲憑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這就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可以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睜開眼睛麵對變化世界的第一人。他是打破傳統價值觀、倡導洋務運動,促使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偉大先驅。國家麵臨危難之際,他雖也曾有過躊躇、彷徨、矛盾、猶豫,但終究充當了一個千瘡百孔王朝的裱糊匠,以一人之軀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幾乎把所有的重擔扛於己身,苦心孤詣、殫精竭慮幾十年,而不為世人所理解。猶如高爾基筆下的先驅者丹柯,我們看到的僅是燃燒之後的灰燼,忘卻了那顆為照亮幽暗時代而燃燒的心。
李鴻章 1901 年逝世前,遺囑葬於合肥城東 15 裏的大興集。合肥大興集既不是李鴻章的出生地,也不是李氏宗祠祖墳所在地,李鴻章將自己的墓地選在與宋代名臣包拯包青天的墓園毗鄰安葬。“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表達了李鴻章對這個不畏強權的鐵腕清官的敬仰。李鴻章生前曾捐銀 2800 兩建包拯祠,且親撰碑記。這一舉動,大概寄寓著李鴻章“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做一個名垂青史的好官的誌向。
然而事與願違,“爾曹身與名俱滅”,李鴻章身後背著漢奸賣國賊的罵名綿延百年。1958 年“大躍進”時期,李鴻章被“掘墳鞭屍”。李鴻章穿著黃馬褂的遺體本來保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麵“遊街”,死後還遭“五馬分屍”。
同一個人物,如此峰淵懸異的評價,大概正是曆史的詭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