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離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這座橋上,口袋裏的幾塊零錢早已花光了,饑腸轆轆的他無力地坐在橋上。
接著作者交待了楚子涵離家出走的原因,敘述了在橋上與一位老人的交談,寫出從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2)開門見山法
開門見山,就是直截了當的落筆扣題,總領全篇,綱舉目張。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開頭: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又如:學生習作《生活需要笑聲》開頭:
“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歡樂,生活需要笑聲……
兩篇文章直截了當的開頭,直接進入主題,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讀者讀起來也容易抓住要領,掌握內容,深刻了解主題。
(3)景物描寫開頭法
用景物描寫可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可以鋪墊情節,導出下文。
如《驛路梨花》中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
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這裏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後文邊疆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跡起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金黃的大鬥笠》中開頭:
幹幹淨淨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風推著它爬上山頭……
此處寫景暗示有雨將至,為下文送傘作了很好的鋪墊。
(4)詩詞、歌詞、格言等引用開頭法
巧妙的引用與文章相關的詩詞、歌詞、格言等作為自己文章的開頭,能使文章生動活潑,讀來令人親切,吸引讀者。
如學生習作《人生需要挫折》開頭: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磨難挫折必不可少。
學生習作《草》開頭引用白居易《草》作開頭: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裏作者巧妙引用歌詞,詩詞開頭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5)抒情式開頭法
這種開頭的語言常常抒發某種感情、或讚美、或悲痛、或激動、或歡樂……在抒情過程中,也常常運用許多修辭手法。
如在《春》的一文開頭中: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開頭就運用反複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強烈感情。
又如:學生習作《我愛秋天》開頭:
一年四季,春的姹紫嫣紅,夏的綠滿枝頭,秋的豐盈充實,冬的銀裝素裹,都宛如一幅幅畫卷,但我更鍾情於秋天。
這樣開頭既寫出四季特點,又巧妙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獨特情懷。
(6)吸引讀者設問法
作文開頭,提出疑問,既能總起下文,又能吸引讀者,激起讀者好奇心理,以致於急切地讀下文。
如《秋魂》中秋味篇開頭:
你品味過秋嗎?它是什麼滋味?
《秋色篇》中開頭:
秋是什麼顏色?
學生習作《美》開頭也寫到:
美是什麼?
這樣的設問式開頭,簡潔、明快,下文順理成章,從不同角度進行表達,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讀者。
(7)詩意式開頭法
也稱整句式開頭,即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采用駢句、整句的形式開頭,來議論點題、抒發感情或點題、總領全文,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話題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題為《輕輕落地的一滴水》的佳作開頭:
一滴水輕輕落地,是森林中葉片上滾下的露珠,還是峭壁岩石間的清流?是雲的哭泣還是霧的歎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你喜歡小橋流水的溫馨,還是大漠孤煙的雄渾?你偏愛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還是熱烈浪漫的南國風情?我想,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
再如“以‘家’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的文章《回家》開頭:
遠去的飛鳥,永恒的牽掛是故林;漂泊的船兒,始終的惦記是港灣;奔波的旅人,無論是匆匆夜歸還是離家遠去,心中千絲萬縷、時時惦念的地方,還是家。
本文用三個結構相近的句子組成排比句,用“飛鳥”、“船兒”、“旅人”類比來點題,形象生動而富有吸引力。
再比如以“挫折”為話題寫的一篇題為《感謝“挫折”》的文章,開頭是這樣的:
未經曆坎坷泥濘的艱難,哪能知道陽光大道的可貴;未經曆風雪交加的黑夜,哪能體會風和日麗的可愛;未經曆挫折和磨難的考驗,怎能體會到勝利和成功的喜悅。挫折,想說恨你不容易……
議論抒情相結合,並開篇點題。
下麵再舉一些高考滿分作文的絕妙開頭:
翻開燦若銀河的唐詩宋詞,數不勝數的當算離別詩了,王勃壯懷高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柳永則聲情哀怨: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江淹卻千帆過盡一言蔽之: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還有人捶胸頓足:揚鞭哪忍匆匆!當今又有汪國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還還。無論耳在何處,隻祈如水如船。又來了席慕蓉溫柔的警語:如果離別能夠勾起我們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細節,離別真的不好嗎?如此種種情思,真是美不勝收。涵詠不同時代不同人生的感悟,會讓你有意外的收獲。
美是什麼?我知道,美是地平線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裏比火更熾熱的楓葉,美是黃昏的沙灘上疾行的丹頂鶴,美是大草原上馳騁的梅花鹿……鮑姆嘉通同意我的說法,並補充道:“美是感性認識,研究美學即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可康德卻憤怒地瞪著我說:“片麵,美是人類純形式的主觀感受,與事物本身毫無關係。我勸你還是看一看我的《判斷力批評》。”我很虛心,認真仔細地研究了他的關於情感的美學著作。我正在為我的玄虛而洋洋自得時,黑格爾卻潑給我一盆冷水:“不對,美應該是人類本質的外化”。接著,他就洋洋自得地談起了他的美學理論。正當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馬克思在我旁邊耳語道:“別聽他的,他乾坤顛倒,是非不分,你千萬別掉進唯心主義的泥坑裏。美其實應該是人類本質與自由形式的統一。”美究竟是什麼?我決定離開莫衷一是的歐洲,去一趟東方文明的古國,尋找美的答案。
當廣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無垠的天幕上綴滿星星時,依欄憑吊的我總禁不住思緒滿懷,我遙問天際的月亮:寂寞是什麼?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吊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我無法回答。
5.記敘文文中寫作的技巧
(1)巧設懸念
把文章後麵將要表現的內容,先在前麵作一個提示,但不馬上解答,以引起讀者的好奇興趣,產生急於看下去的迫切心情,這樣文章的開頭,我們稱為巧設懸念。它的好處是能避免結構上的單調,使文章的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2)一線串珠
記敘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它把文章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有機體。如果說豐富而生動的材料是一顆顆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這些珍珠串連起來的一條線。
記敘文的線索主要有實物、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無論采取哪種線索,都必須從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體現各種材料之間的內在聯係出發,靈活巧妙地確定。
(3)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隻要善於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小材料同樣能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4)穿插流動
在敘述過程中,插入一些與情節相關的內容,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這種用在謀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動。穿插流動的手法,是插敘的一種特殊用法。如吳伯蕭的《難老泉》和翦伯讚的《內蒙訪古》,前者記敘山西晉祠難老泉的景物時,不時穿插文史資料、傳說故事;後者描寫內蒙風光和古跡時,插入文獻和曆史事實。這些插入,不僅能使文章的內容豐富,而且增加可讀性。玉安憶的《雨,沙沙沙》記敘一位姑娘在雨夜沒搭上末班車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緒流動,文章就多次插入這位姑娘心靈深處的意識活動,反映了姑娘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篇文章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
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過多的穿插也會影響文章本身的連貫性。
(5)粗筆勾勒
粗筆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幾筆重點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可以對人物的身材、體型、衣著、容貌、神情、姿態、風度的某一方麵或幾個方麵作簡要的勾勒。
運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樸實的文字簡略地寫出來,不宜用過多的形容詞、過多的比喻。其次要簡練傳神,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6)曲徑通幽
楊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讚頌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並表達自己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意願。但文章並沒有直接道出這一主題,而是通過展示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曲折有致地表達了主題。作者開頭寫自己對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著寫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後又寫了蜜蜂的辛勤勞動與養蜂人的介紹。文章結尾寫作者做夢“變成一隻小蜜蜂”。由此可見,“曲徑通幽”是指一種不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顯現主題的謀篇手法。
(7)烘托藝術
烘托藝術原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襯托出另一主要部分來。把這種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構思中來,就是從側麵通過描繪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來襯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稱“襯托法”。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麵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如“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說明。
①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事物,從正麵去陪襯。烘托主要事物。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用冷風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又如“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藍天襯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襯,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潔白。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有聲襯無聲。
②運用襯托要愛憎分明,要賓主分明,陪襯事物與被陪襯事物,要讓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賓奪主。
③襯托和對比的區別: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它與反襯有些相似,但不同。對比,意在比,突出的對象是雙方的,對立兩事物無主賓之分。
襯托,意在襯,兩事物有主賓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前句是對比,後句是反襯。
(8)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指在適當的時候以一二句議論,點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義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題,醒人之耳目,給人以啟迪。點睛之處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9)鋪墊蓄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