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子謀略典故(2)
3.言傳身教,卡爾·威特啟發引導孩子
小卡爾·威特這個1800年出生於德國一個叫洛赫的小村莊被人譏笑的低能兒,在他父母卡爾·威特夫婦的精心愛護教育下,八九歲時就已經能夠運用德語、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六國語言,通曉數學、物理學、植物學、化學和動物學;九歲考入萊比錫大學;十歲入哥廷根大學;十四歲因為數學研究的傑出成就而被吉森大學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十六歲獲法學博士學位,成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二十三歲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學者,並以深厚的藝術修養,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詞和文學作品。下麵介紹的就是卡爾·威特教育兒子成長的故事。
一次,教育學會開會時,有人說:“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卡爾·威特反駁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就是那些隻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當時,會上的人都反對他的說法。卡爾·威特說:“隻要上帝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都認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為非凡的人。”
果然不久,他有了一個兒子,也取名為卡爾·威特。小威特不僅不聰明,而且是個先天不足的孩子。鄰居們紛紛背後議論,認為小威特是個白癡。就連小威特的母親也說:“這樣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沒什麼出息,白費力氣。”
然而,老威特沒有灰心喪氣,他認真教育起小威特來。他的教育十分注意方式方法,決不強迫著教他,總是言傳身教、千方百計地喚起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欲望。比如,他教威特讀書時,先買來小人書和畫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後對他說:“如果你能認識字,這些書就都能看明白。”有時,他幹脆就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他聽,而是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有工夫給你講。”這樣,就激發起小威特一定要識字的願望,喚起了他對識字的興趣。於是,他這才開始教小威特識字。
小威特有了讀書的興趣,就很刻苦了。不久,這個笨孩子就轟動了附近地區。他八九歲時,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六國語言,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九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說:“九歲的小威特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的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這是他父親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
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後,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父親曾把小威特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叫《卡爾·威特的教育》。
父親對小威特的早期教育,是從語言訓練開始的。因為父親懂得,孩子的可能能力的遞減原則,即生下來有100度可能能力的兒童,如果放棄教育,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到10歲時就會減少到60,到15歲時就隻剩下40了。所以,他認為,為了杜絕這種遞減,必須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而要讓孩子盡早發揮其能力,首先要及早教孩子學語言。因為語言是接受知識的工具。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教育呢?父親認為,應與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
在小威特剛剛會辨認事物時,父親就開始教他說話了。瞧,父親在兒子眼前伸出手指頭。兒子看到後,伸出小手想捉住它,剛開始時,怎麼也捉不到。後來,一下子捉到了,兒子非常高興,就把手指放在嘴裏吃起來。這時,父親就用和緩而又清晰的語調反複發出“手指,手指”的聲音給他聽。兒子停止了吮吸的動作,因為他聽到了一種聲音,隨即小眼睛開始尋找聲源,哦,是爸爸的嘴在動。於是,視覺和聽覺多次結合,兒子的小嘴也試著模仿了。不多久,小威特就學會了“手指”的發音。
等小威特稍大一點兒,父親(或母親)就抱著教他飯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體的部位,家裏的器具和食品,房子的各處,院子的草木及其他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實物名稱。也教他動詞和形容詞,使他的語彙漸漸豐富起來。
當小威特稍微能聽得懂說話時,父親和母親就天天給他講故事。不僅讓兒子聽,而且要兒子複述故事。這樣,小威特到五六歲時,就毫不費力地記住了三萬多個詞彙。
父親在對兒子進行語言教學時,有一個原則,就是從一開始,就教標準德語。因為兒子記住了標準讀法,就能毫不費力地讀懂書上寫的東西。為此,父親自己從不教兒子“汪汪”(狗)之類的不規範的語言,隻許兒子記標準德語,而且嚴禁妻子、仆人說方言和土語。
此外,父親還很注意教學方法。每當兒子發音準確,父親就摸著他的頭表揚他說:“說得好!說得好!”當兒子發音不準確時,他就有意對妻子說:“你看,你兒子不會說什麼什麼……”於是,妻子就回答說:“是嗎?我兒子連那樣的話都不會說?”這樣一來,小威特的學習勁頭,就得到了激勵。
父親教孩子了解和使用複雜的措詞時,總是力求措詞準確生動,決不使用模糊的措詞。他的信條是:要想有清醒的頭腦,首先必須有明確的詞彙。他和妻子也以身作則,力求發音標準,語言規範,精選恰當的詞彙。
父親去打字行,買來10厘米見方的德語字母印刷體鉛字、羅馬字和阿拉伯數字各10套。然後,把這些字都貼到10厘米見方的小板上,以遊戲的形式教字。先教音,接著以“拚音遊戲”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孩子組字。
由於德語的發音比較規則,小威特雖然還未掌握讀法,但很快就在遊戲中學會了朗讀。以後,他又學會了更多的詞彙,並且由於一直學的是標準德語,因此,很容易地就能讀書了。
老威特不但重視及早發展兒子的智力,而且也注意從小教育孩子做好人。在父親的教導下,威特終於成為一個心地善良、感情豐富、情趣高雅的人。
小卡爾·威特嬰兒時期,反應相當遲鈍,由於父親的精心培養,才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但父親卻十分忌諱這個“神童”的稱呼,堅持不準別人表揚自己的兒子。
有一次,德國有一個督學官,想考一考小威特究竟“神”不“神”。威特父親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事先約定:“不管考得怎麼樣,決不要當麵表揚我的兒子。”督學官是一位長於數學的學者,出了不少的數學難題讓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卻相當輕鬆地很快解完了這些題目,並且演算正確無誤。督學官見狀,禁不住讚歎道:“唉呀!你的兒子超過了我們學者!”老威特一聽,立即糾正說:“哪裏,哪裏,由於這半年兒子在學校裏聽數學課,所以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