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失敗也是一種機會(1 / 2)

2.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失敗也是一種機會。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嚐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機會無處不在。但機會又是稍縱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準備後再去把握。這就要求我們有一種試錯精神。即使最後證明自己錯了,也不會後悔。因為你把握了機會,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機會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人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一筆財富,含義也大致在此。

在行業圈子裏,流傳著寶潔公司的這樣一個規定:如果員工三個月沒有犯錯誤,就會被視為不合格員工。對此,寶潔公司全球董事長白波先生的解釋是:那說明他什麼也沒幹。

汽車工業是個“全球性”工業,20 世紀 60 年代末,日本企業大規模向外發展,是從汽車開始的。但日本汽車第一次嚐試進軍美國市場,卻以失敗告終。

麵對失敗,它們不埋怨、不相互指責,而是舉國一致、重新部署,反複斟酌查找失敗的原因,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他們重新確定了向美國提供油耗低、質量好、符合美國人的操作習慣、具有美國風格的美式汽車的戰略。實踐證明,他們的新戰略是可行的。

IBM公司在 1914 年幾乎破產,1921 年又險遭厄運,20 世紀 90 年代初再次遭遇低穀。但是,在一次次糾錯中,他們最終都戰勝了暫時的困難。

有一次,IBM公司的一位高級負責人曾由於工作嚴重失誤,造成1000 萬美元的損失,他為此異常緊張,以為要被開除或至少受到重大處分。後來,董事長把他叫去,通知他調任,而且還有所提升。他驚訝地問董事長為什麼沒把他開除,得到的回答卻是:要是我開除你,那又何必在你身上花 1000 萬美元的學費?

1995 年,由於種種原因,聯想(香港)集團出現巨大的管理、產品和財務危機。在有被投資者拋棄的危險時刻,聯想沒有恐慌,他們冷靜分析了出現問題的原因,果斷將香港聯想和北京聯想合並,使聯想整體渡過了難關。

從這件事情中,聯想掌舵人柳傳誌悟到:中國內地市場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應該是聯想的主戰場。正是基於對失敗和挫折的反思,聯想重新部署了中國本土市場的策略與布局,他們終於搭上中國PC市場快速增長的快車,成為 1996—2002 年中國快速增長的PC市場上最大的贏家。

其實,這不是聯想第一次遭遇市場挫折。聯想的起家是靠從科學院貸到的 20 萬塊錢,由於當時急於賺大錢,在一筆生意中被騙去 8萬,整個公司陷於困境。

1998 年,聯想管理層又出現巨大震蕩。在聯想 20 年的成長過程中,雖出現過幾次重大挫折,但與許多中關村企業不一樣的是,他們能夠迅速從這種挫折中站起來。

二十餘年來,微軟一路坦途,但比爾。蓋茨認為習慣於失敗是成功的基礎。因此,蓋茨常常雇傭在其他公司有失敗經驗的人做其助手,借用他們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