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采用新文字的方法,到現在還不過七年的時間,簡易文字在大眾文化方麵的驚人貢獻,不是可以給我們很好的教訓嗎? 民眾歌詠會前途無量
我們願竭誠擁護民眾歌詠會!我們希望民眾歌詠會無限量的擴大,無限量的推廣!我們敬祝民眾歌詠會的前途無限光明!我們敬向為民眾歌詠會努力的先生們致民族解放的無上敬禮!
香港民眾歌詠會於本月二十日夜裏在青年會露天體育場舉行第一次公唱,參加唱歌的會員四百餘人,聽眾三千餘人,采用的歌曲有《自強歌》,《升旗歌》,《中華》,《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國旗歌》,《盡力中華》,《抗敵歌》,《大路歌》,《一二八紀念歌》,《人生要奮鬥》,《大家起來》等十八首,由香港中華基督教男女青年會編刊小冊子分發。歌聲雄壯激越,聽眾動容奮發。在重重國難中愁雲慘霧籠罩下的我們,看著這樣悲壯激昂熱血奔騰的民眾,好像在茫茫黑暗中窺見曙光一線,興奮和愉快的情緒交並,有非筆墨所能形容的。當然我們並不是相信隻須聚攏來唱唱歌,便能消除國難。但是我們相信整個民族的解放,必須靠全國民眾都能明瞭國難嚴重的實際情形,能有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精神。這就不能不十分注意於教育民眾,喚醒民眾,鼓勵民眾的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要積極推廣的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所謂大眾文化,必須領會“大眾”這個名詞的重要,必須時刻注意到大多數普通民眾的接受性,同時不要徒然高唱大眾文化的空洞名詞,必須設計種種具體的方法促進大眾文化。民眾歌詠會便是很能促進大眾文化的具體方法的一種。香港中華基督教男女青年會所編的“民眾歌詠會公開演唱”的小冊子裏的宣言說得好:“我們深信,隻要不是啞子,什麼人都能唱歌,隻要願意學,什麼歌都學得來。我們更深信,雄壯的歌聲,不獨能夠振起消沉的民氣,喚醒國民的迷夢,同時更能震驚列強的耳鼓,使他們在忙亂的備戰聲中,聽見我們反抗的呼聲。實在的,同胞們!東北淪亡了,冀察又喪失了,整個的華北都要被占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可能再忍嗎?……我們要起來,像獅子般的怒吼……來喚起團結的精神。”
其次,這種大規模的民眾歌詠會,除有教育民眾,喚醒民眾的效用外,還可以使民眾深深地感到集體的偉大力量。一個人的聲音是輕微無力的,千萬人的集體聲音便要響徹雲霄,有著排山倒海的氣概了。這足以暗示整個民族一致團結抗敵救國的偉大力量的象征,能夠培養並增加我們的艱苦奮鬥的勇氣。
我們希望民眾歌詠會普遍到全中國,我們願聽到十萬百萬的愛國同胞集體的“反抗的呼聲”! 悼世界文豪高爾基
記者因為寫過了二十萬字左右的世界文豪高爾基的傳記,對於他的生平有過很感興味的研究,前年在歐洲遊曆到莫斯科的時候,很想和這位久所欽仰的文壇老將談談,不料他正在別處旅行未回,竟錯過了這個機會。不過當我在蘇聯遊曆的時候,聽到許多朋友談起他,知道他真是蘇聯的“國寶”,你無論遇著什麼鄉村的婦女,或田間的小孩,提起高爾基,他們都知道,他們都要一團高興地和你談論關於他們所心愛的高爾基,都要手舞足蹈地告訴你關於他們所心愛的高爾基的這樣那樣。這種情形使我愈益感覺到他是大眾的文豪,和那些隻供少數人消遣的所謂文學家,大不相同。其實他在文壇上四十幾年的努力,不但為了蘇聯的大眾的利益,同時也為了世界的大眾的利益,所以他不但是蘇聯的文豪,也是世界的文豪。我們聽到他去世的不幸消息,不但為蘇聯憐惜這位文壇大將,並為世界悼惜這位文壇大將。
高爾基的一生,最使我興奮的。是他的始終不倦的艱苦奮鬥的精神。他五歲便做了孤兒,十歲便投身社會,在一家鞋店裏當學徒,艱苦備嚐。不久他在一個繪圖師的家裏做“打雜”,他的主人有個母親,一個長舌的老太婆,一早就把高爾基叫醒,一直使他忙到深夜。他要劈柴搬柴,要燒茶水,要起灶火,要磨擦地板樓梯,要洗碗碟,要摘菜,要從市麵上把菜物搬回來,還要替主人抱嬰孩,洗一家人的衣服!這時候,高爾基才十二歲!他又做過神像店的學徒,做過糕餅店的學徒,做過守夜,做過碼頭腳夫,還做過許許多多下層民眾的苦工。他在糕餅店裏做工,每日要做十四小時的好像地獄生活的苦工,每月僅得到三個羅布的工資。我們讀到他的奮鬥史,好像讀著不可思議的神話,但卻都是事實,千磨百折的可驚的事實。這些事實都不能把高爾基壓下去,他終於排除了萬難,成了今日全世界大眾所敬慕的文豪。
他的原名叫做阿勒賽·皮西科夫(Alexey Peshkov)。他廿三歲的時候,在提弗利司的鐵路上會計處做個小職員,工餘自己讀書,開始嚐試創作,第二年九月(即一八九二年,他廿四歲),第一次把他的小說《麥卡邱特拉》發表於當地的《高加索》日報,才第一次用他的筆名麥仙·高爾基(Maxim Gorky)。這位“下流社會的代言人”的為大眾福利的著作生活便開始了。他四十幾年的著作生活,作品的豐富,是很可驚人的,繼續不斷的努力也是很使得我們聞風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