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自下而上統一了認識,提高了覺悟,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的積極性,從思想上堅定了戰士們解放貴州等地的堅定信心。
這次會議要求繼續發揚解放軍艱苦奮鬥的作戰風格,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貴州等地的老百姓盡早擺脫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壓迫。
到了8月19日,劉伯承和鄧小平發出川黔作戰的基本命令《川黔作戰方案》。
命令規定:
本野戰軍主力(除四兵團)之任務在於攻取貴陽及川東南,以大迂回之動作,先進攻宜賓、瀘州、江津地帶之敵,並控製上述地帶以北地區,以使宋希濂、孫震及重慶等地之敵,完全孤立於川東地區。而後聚殲這些敵人,或運用政治方法解決之,以便協同川北我軍逐次解決全川問題。
具體行動分為三個步驟。
首先,三兵團以車運由浦口經徐(州)、鄭(州)到武漢,再徒步到常德、江陵、枝江地區集結就補;五兵團由上饒以車運到樟樹,再徒步經長沙至邵陽、武岡、湘潭線集結就補。
其次,三兵團攻取遵義、彭水、黔江線,五兵團攻取貴陽。最後,三兵團直出瀘州、江津,五兵團直出宜賓、納溪,順勢迂回重慶,控製川東,完成南麵兜擊的任務。
9月初,第二野戰軍開始向湘西、鄂西開進。第三、五兵團按預定路線,分別乘車、乘船或徒步,急馳集結地域。配屬第四野戰軍的第四兵團,也於9月下旬由贛西向贛粵邊挺進,執行廣東作戰任務。
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這個命令,創造性地把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關於“遠距離包圍迂回”的殲敵方針加以具體化了,做了針對具體情況的詳盡部署,使得解放軍大迂回的戰略意圖、進軍方向、兵力部署、具體要求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和安排。
《川黔作戰方案》的要求是:
二野主力以大迂回的動作,從黔北進入川東南,切斷包括宋希濂、孫震兩部在內的川中所有敵軍南逃貴州、雲南之路,以利解放軍包圍聚殲。
完成上述任務後,二野再與一野第十八兵團協同作戰,殲滅胡宗南部,解決全川問題。
從這個川黔作戰的基本命令來看,解放貴陽是這個作戰方案的要點,也是必須完成的軍事任務。
對於如何解放貴州,以及采取怎樣的軍事行動,劉、鄧首長還有具體的部署和安排,從這裏我們可以不難看出,解放貴州,對於解放整個大西南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啊!
命令規定:
五兵團和三兵團十軍由湘西入黔,於11月15日前攻占貴陽,兵團主力11月25日攻占畢節,12月10日攻占宜賓至納溪地區,完成戰役迂回,配合三兵團主力在川東的作戰,在進行戰役迂回中解放貴州,以堵住敵人的退路。
多路大軍準備入黔
根據劉、鄧首長的指示精神,二野五兵團從6月開始,在楊勇司令員、蘇振華政委的率領下,在江西上饒地區進行入黔前的動員工作。同時,還進行了解放貴州之後的安排和部署,提出了如何接收城市、管理城市,以及怎麼樣建立城鄉人民新政權的建議。
中共中央也對二野進軍貴州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為加強領導班子力量,中共中央還選調一批貴州籍的老幹部,如陳曾固、秦天真、徐健生等人準備到貴州開展工作,另外中央又從冀魯豫等老區抽調了大批幹部組成貴州的領導班子。
入黔大軍在一切準備好之後,在1949年9月初,五兵團十六軍由上饒經南昌、長沙、湘潭,向邵陽地區挺進,拉開了進軍貴州的序幕。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地踏上了征途。他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1949年10月1日,當十六軍的將士們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全軍一片沸騰,大家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因此,即便是在艱苦的行進當中,戰士們依然像是過節一樣興奮無比、鬥誌昂揚。十六軍決定加速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