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鄧小平說不要把路走絕(1 / 2)

第3章 鄧小平說不要把路走絕

1983年9月,中英談判始終沒有取得進展,英國前首相希思深感憂慮。他要為打破談判僵局作出努力,於是第六次訪華。

9月10日,鄧小平會見希思。

在談話中,鄧小平批評英國當局說:

想用主權來換治權是行不通的。22日要會談,我希望不要再糾纏在治權問題上。我的意思是說,不要搞成中國單方麵發表聲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聯合發表聲明。聯合聲明的方式對兩家都好,不是說對哪一家更好,特別是涉及到中英長期的關係。

鄧小平還嚴正告誡英方說:

在香港問題上,我希望撒切爾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

鄧小平的話,無疑又給英國政府施加了一層壓力。加上當時香港的金融發生動蕩,英國政府終於決定向中國政府作出讓步。

10月14日,英國駐中國使館大使柯利達從倫敦返回北京,向中國領導人轉達了撒切爾夫人的口信。

撒切爾夫人的口信說:

英方已在談判中表明,繼續英國的管治是使香港持續穩定和繁榮的最好和最可靠的基礎,但是,中方持有不同看法。

英方認為,對抗不利於維護香港的穩定與繁榮的共同目的,也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隻有在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基礎上,才能確保香港的未來。

撒切爾夫人的口信建議由雙方代表討論可以設想出哪些其他有效辦法來維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並進一步探討中方的意見,看看英中雙方能否在中國提出的建議的基礎上一起作出對香港人民具有持久價值的安排。

撒切爾夫人認為,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夠商定確保香港的穩定與繁榮的安排,英國政府準備向議會提交一項載明這些安排的雙邊協定,並盡最大努力促進這些安排的實行和貫徹。

撒切爾夫人的口信,表明了英國政府的立場發生了實質性轉變,從而排除了會談中的第二大障礙,將曠日持久的談判納入中方方案的軌道。

英國在談判會場內外使出各種招數均告失敗,而且經濟政治形勢卻對自己愈加不利。

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

中英雙方關於香港問題的第四輪會談結束不久,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國務大臣盧斯先生9月26日在香港發表談話,無理攻擊中國政府“公開評論英國的立場”,並威脅說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如果失敗而找不到順利的解決辦法”,“就會出現騷動”、“衝擊”和“風暴”。凡是關心香港前途的人都會認為,盧斯發表這種奇談怪論,隻能給中英雙方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增加困難,而無助於問題的合理解決。

盧斯指責中國違反關於“會談保密”的協議,“公開了談判”,聲稱這樣將會使“一項順利解決辦法的前景受到威脅”。這完全是諉過於人、混淆視聽。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公開過會談的進程和具體議程。至於中國政府決定收回整個香港地區,並把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和維持香港繁榮穩定做為一個統一而不可分的完整目標,這一堅定不移的方針是眾所周知的,根本不是什麼秘密。

文章最後指出:

盧斯和某些受英國官方影響的報刊大談“民意問題”,他們無視這樣一個事實:十億中國人民包括五百萬香港同胞堅決要求香港歸還中國,要維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而且對此充滿了信心,這才是最大的民意。任何人想用“民意問題”來向中國方麵施加壓力,企圖阻撓中國收複領土和主權,那是完全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