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中英雙方舉行會談 第1章 鄧小平說對香港政策不變(1 / 1)

見證曆史:中英簽訂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 鄧小平說:“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不會改變。”

鄧小平批評英國當局說:“想用主權來換治權是行不通的。”

鄧小平告誡英方說:“在香港問題上,我希望撒切爾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

1983年6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和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的香港地區代表和委員。

國務委員姬鵬飛、吳學謙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楊靜仁等參加了這次會見。

鄧小平與代表一一親切握手,並同他們合影留念。

鄧小平在同大家合影後說:

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不會改變。我們的機構還在,要繼續把港澳工作做好。這一點,大家可以放心。

在談到當時的形勢和任務時,鄧小平說:

通過過去幾年的實踐,我們對祖國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八十年代,我們要辦好三件大事,這也是九十年代要辦的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件事是搞好四個現代化建設;第三件事是實現祖國的統一。三件大事的核心是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搞好了,我們國家強大了,一切問題都會順順當當地解決。

鄧小平坦誠的講話受到香港同胞的讚賞,推動了正在北京舉行的中英雙邊會談。

兩天後,中英兩國代表就香港問題的會談程序問題達成一致意見。雙方約定按以下順序磋商香港問題:

第一,先談1997年以後對香港的安排;

第二,商討從現在開始至1997年過渡期的安排;

第三,有關政權交接的事宜。

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同時發表新聞公報,宣布中英雙方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第二階段會談將於7月12日在北京舉行。

至此,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近10個月的第一階段談判,以撒切爾夫人在主權問題上作出有條件的讓步,以及中國同意暫時擱置主權之爭而結束。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後,在主權問題上與中國政府抵抗了將近半年時間。而中國領導人始終堅持“主權問題不容討論”,英國政府必須先承諾交還香港主權,才能真正進入談判。

但英方隻希望以1982年9月24日聯合公報為基礎進行談判,仍不同意按中國所要求的以承諾交還主權為前提展開談判。

從1982年9月底到1983年3月初,中英雙方實際沒有開始進行正式談判。

當時,談判陷入僵局,中國和英國都十分焦急。

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港澳辦主任廖承誌於1月中旬會見香港新界人士訪京團時說:

英國首相講三個條約依然有效,我覺得非常遺憾,我想不通,是不是對中國示威,這大可不必。如果中英要友好就不必再提三個條約。

這三個條約是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新中國在建國初期就宣布,一律不承認舊中國與列強簽訂的條約。

早在1841年8月29日,清王朝與英國簽訂屈辱的《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的第三款規定,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清欽差大臣奕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又失去九龍半島南部111平方公裏的土地。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割讓了遼東半島、台灣島和澎湖列島。

在與撒切爾夫人的會談中,中國代表已經堅決地駁斥了英國的錯誤立場:

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收回整個香港地區。香港將變成一個特別行政區,由當地人自己治理,經濟和社會製度不變,自由港和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變,港幣的作用和性質也不變。

因此,廖承誌認為主權應該是很簡單的問題,容易解決。他請香港人士向英國朋友建議,勸他們不要再拖,因為拖也沒用。

廖承誌說,中方把“球”踢過去了,現在就看對方如何接球了。廖承誌多說的“球”,是指香港的主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