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絲帶:全國防治艾滋病工作全麵啟動 第1章 製定艾滋病防治政策

2003年,針對中國艾滋病防治的嚴峻形勢,國家對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開始實行“四免一關懷”政策。

2004年2月26日,為切實加強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領導,動員和組織各方麵力量進一步做好防治工作,國務院決定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

2006年2月12日,國務院公布了溫家寶總理簽署的《艾滋病防治條例》,新華社受權播發。

1984年9月17日,由衛生部、經貿部和海關總署聯合下發的《關於限製進口血液製品防止AIDS病傳入我國的聯合通知》,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與艾滋病有關的政策性文件,其目的是阻止艾滋病由境外傳入。

“聯合通知”要求:

在限製進口血液製品的同時,為解決國內臨床血液製品使用問題,我國要加大中國血液製品生產的能力。另一方麵,要嚴密、嚴格地觀察那些使用國外血液製品的患者,發現可疑病例要及時報告,醫學情報部門要密切注意該病在國外的動態,並及時加以宣傳。

自此,在一段時期內,我國艾滋病政策的特點是以防止“傳入”為主。

自1985年我國首次報告艾滋病病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研究製訂防治規劃,明確相關政策,開展健康教育,落實防治措施,加強患者救治,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艾滋病疫情仍呈快速上升趨勢,其傳播和蔓延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有效遏製。與此同時,防治工作還存在宣傳教育不夠廣泛、疫情監測不夠落實、幹預措施不夠普及、法律法規不夠健全、防治力量薄弱、技術手段欠缺、一些地區和部門對防治工作認識不夠等問題。

為有效遏製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趨勢,切實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國務院相繼製定出台了一係列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使我國的“防艾”工作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下去。

艾滋病在世界上的第一例病例發生在1959年。當時,一名剛果籍男子死於一種不明原因的疾病。多年後對該男性的血液標本分析,才使其成為第一例被醫學界確證的HIV感染者。

“HIV”是醫學界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名字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的縮寫,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係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

醫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或譯作“愛滋病”),艾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從而導致嚴重機會感染,或者是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

198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的醫師報告,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和一種罕見的腫瘤“卡波濟肉瘤”在男性同性戀人群中暴發。當時,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也報道了相關消息。

這是醫務界對艾滋病(AIDS)廣泛關注的開始。該綜合征當時被命名為“男性同性戀相關性免疫缺陷症”。

不久,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報告,美國境內也經發現452例此類病例,涉及23個州。1981年8月,這種疾病被正式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這種綜合征被發現與血液相關。不止在男性同性戀人群中,在女性、男性異性戀、吸毒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輸血者和嬰兒,也發現了這種綜合征的病例。這種綜合征被重新命名為“獲得性免疫係統缺陷綜合征”,即艾滋病(AIDS)。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將其定義為一種流行病。

截至1984年底,美國共發現7699例艾滋病患者,其中3665例患者死亡。另外,有14個國家的報告中也發現了艾滋病病例。歐洲報告發現了762例艾滋病患者,英國報告了共發現108例艾滋病患者,其中46例死亡。

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頒布了全球艾滋病戰略。

為了遏製艾滋病的傳入,1986年12月3日,中國政府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辦法實施細則》;1989年3月6日,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

在這兩個“細則”中規定,禁止艾滋病、性病的外國人入境。

與此同時,嚴格限製血液製品進口,封存了1985年10月以前國外沒有開展HIV抗體檢測時進口的人血丙種球蛋白。

同時,衛生部著手對血液製品生產進行管理。為此,1988年4月在《關於整頓血液製品生產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對血液製品的血源監測,必須對獻血員進行艾滋病毒抗體檢測,要求各血液製品生產單位努力創造條件,逐步開展獻血員的艾滋病毒抗體檢測工作。

1987年,我國頒發《全國預防艾滋病規劃》的目標,就是防止艾滋病的傳入、發生和蔓延。

“規劃”對宣傳教育和培訓、監測、檢疫、科研以及國際合作提出工作要求。“規劃”還提出,由國家設立艾滋病防治經費,要求地方提供經費用於當地的艾滋病監測控製。

根據國務院批準發布的《艾滋病監測管理的若幹規定》,從1988年開始,對外賓、歸國人員、暗娼及性病患者、賓館服務人員、邊境居民等八類重點人群監測;要求不得歧視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其家屬,不得將艾滋病病人姓名、住址等有關情況公布或傳播;開展了監測和檢測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在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成立了艾滋病監測室和檢測室。

國務院這一決策,就是想把艾滋病拒於國門之外。因為自從艾滋病在世界上出現以後,其傳播速度是特別驚人的。

據當時統計,全世界約2200萬人死於艾滋病,3610萬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世界每天有8500多人成為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據最新統計表明,全世界每天感染人數已逾萬人。艾滋病,已經成為現代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瘟疫。

艾滋病在全世界的傳播過程中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蔓延的速度快、範圍廣,這是艾滋病傳播中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

再就是艾滋病已從城鎮蔓延到農村。由於貧窮、文盲、婦女地位低下、人員流動頻繁、缺乏防治艾滋病的基本知識,以及無法得到與防治有關的醫療服務等因素,農村地區的艾滋病迅速蔓延。在印度,有73%的艾滋病感染者生活在農村,在全球不少地區,農村的傳播速度明顯高於城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艾滋病患病率最高。亞洲地區,特別是南亞地區的艾滋病感染率也呈上升趨勢。亞洲地區的艾滋病流行情況在國與國之間和一國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差別很大。在柬埔寨、緬甸和泰國,15歲至49歲的人中艾滋病感染率超過1%。印度是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數最多的國家,約占這一地區總數的三分之二。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頒布,將艾滋病列入乙類傳染病管理,要求對艾滋病病人采取隔離措施,並送到衛生部門指定的醫療單位治療。

這是因為,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在我國,這三種傳播途徑均有報告,其中70%左右的人是經靜脈吸毒感染的,而性接觸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

艾滋病的醫學臨床表現上,從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發病有一個過程,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為四個時期。

急性期:指從受感染到血清中出現艾滋病病毒抗體這段時期,即感染後2至8周。

一部分病人在感染初期,沒有任何症狀。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數天至3個月後,發生很似流行性感冒樣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症狀,約1至2周後,病人症狀消失。這時在血液中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體。

無症狀感染期: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呈潛伏狀態,也稱潛伏期。

在急性期後,表現為無症狀的健康人,做一般臨床檢查與常人無異,但體內有艾滋病病毒抗體。因為隱蔽性強,其活動不受任何限製,造成傳播艾滋病的機會比有症狀的病人要多。

潛伏期的長短與感染病毒的類型、病毒量及免疫係統的個體差異有關,如兒童的潛伏期短;經輸血感染的病毒量多,潛伏期短,一般6個月到2年;經性接觸途徑感染的病毒量少,潛伏期長,一般10年,最長可達15年。

艾滋病前期:無症狀感染期以後,出現與艾滋病有關的症狀和體征,有人稱之為艾滋病相關綜合征,也有人稱為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病。

艾滋病前期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的淋巴結腫大,除了腹股溝部位外,至少還有兩個部位以上(腋下、頸部)有淋巴結腫大、無痛、不黏連,持續3個月以上並且原因不明。

艾滋病病期:由於人體免疫係統被破壞,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以及腫瘤。

病變可表現為全身症狀或肺部、皮膚、口腔、消化係統、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腎髒、眼睛等各個係統的2至3個症狀,或在不同時期出現不同症狀。

艾滋病病毒終身傳染,破壞人的免疫係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

艾滋病毒比“非典”的冠狀病毒要大一些,它的膜上有許多像蟾蜍背上肉瘤似的圓丘,這兩個東西是艾滋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撬門工具,它們倆能在細胞膜上打洞鑽孔,進入細胞內繁殖、發病。

通常艾滋病分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前者是感染艾滋病毒還沒有發病的人,一旦發病,即為艾滋病病人。這時其體內病毒大量繁殖,機體已無反抗能力,各種傳染病相繼發生。

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可以八九年不發病,雖是艾滋病毒的攜帶者,但沒有明顯症狀,貌似正常人。科學家現在才了解,在人體近10年時間裏,艾滋病毒並非在睡大覺,每天都與人體免疫細胞在作戰。在體內每天都有幾億個艾滋病毒顆粒被殺滅,同時身體每天也損失數十億個T淋巴細胞。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頒布,就是針對艾滋病病毒感染機理和傳播途徑製訂的法規。

艾滋病病毒進入人後,就開始進行一場淋巴細胞與艾滋病毒的生死搏鬥,成億計的病毒被殺死,存活的病毒又大量繁殖,而人體的淋巴細胞也成千上萬死亡,隨後得到大量補償。就這樣日複一日的搏鬥、死亡、重生、再搏鬥。

然而,艾滋病毒會拿出“變”的戰術,不斷地變更自己。最初基因約有30%改變了,這一變就把免疫係統搞懵了,不知該不該殺死變化了的新病毒。就像在戰場上一樣,敵人老是變換軍裝和軍旗,使得戰士不敢放手殺敵。

艾滋病毒的狠毒在於它們專找人體中稱為“勇敢鬥士”的淋巴細胞為敵,尤其是誘殺具有CD4標記的T4淋巴細胞。

T4細胞每時每刻與艾滋病毒搏鬥,每天約有數十億個T細胞被殺死,然後再生,再戰鬥、再死亡,直到機體的T4細胞全部戰死為止。

此時,艾滋病發生了,人逐日地消瘦下去,各種傳染病並發,不久生命將會終止。

人體的免疫係統是保衛身心健康和殺滅細菌、病毒的防衛大軍,一旦免疫係統出了問題,失去戰鬥力,那麼人體猶如一杯培養劑,任由各種細菌、病毒生長,最終被侵蝕而死亡。

而且,艾滋病毒卻狡猾躲避免疫殺傷。當艾滋病毒鑽入T淋巴細胞之後,使人和病毒的DNA混淆在一起。因此,最具警惕性的免疫係統也難以覺察和殺死它們。再加上,HIV鑲嵌於人體細胞的基因之中,隨著每次細胞分裂,病毒的遺傳物質也隨複製進入每一個新細胞,不費吹灰之力,病毒就向全身擴展。

因為艾滋病毒與人體細胞融為一體了,醫學家絞盡腦汁20年,也沒法抓出這名“竊賊”。

根據艾滋病上述這些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頒布後,首先在組織機構上,針對我國部分地區重新出現性病流行及報告病例數大幅度上升:1986年,成立了全國性病防治中心,在監測性病的同時關注艾滋病的發病情況;1986年10月,又成立了國家艾滋病預防和控製工作組;1988年,建立了非政府組織“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

這段時期,在艾滋病的宣傳教育上方麵,重點在旅遊、開放城市,基本上是以防“傳入為主”。

在1989年至1993年這個時期,我國局部地區出現艾滋病聚集流行,主要是集中在雲南邊境的靜脈吸毒人群,同時,性病報告病例呈快速上升趨勢。

1990年,衛生部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製定了《中國預防和控製艾滋病中期規劃》,即“1990年規劃”,並要求部分省製定省級規劃。

當時,依據“1990年規劃”要求,全國開始規範監測、檢測工作,建立了監測哨點和部分省級艾滋病確認實驗室以及檢測實驗室,培訓了部分監測、檢測、健康教育和幹預、臨床治療人員;開展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和其它國家的合作。

這一時期,部分地方政府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開始製定針對當地特點的艾滋病防治政策。在打擊賣淫嫖娼的同時,要求對賣淫嫖娼者強製進行性病檢測、治療;在打擊販毒吸毒同時,對吸毒人員進行強製性戒毒。

但是,當時對這兩類高危人群開展幹預的政策製定和實施有一定的阻力,所以幹預工作直到1996年才得以展開。

由於我國限製了血液製品的進口,各地的血液製品生產單位增加,生產量增加。

據“1990年規劃”分析,1990年,全國有95家血液製品生產單位向衛生部報告情況,當時我國每年全血總采集量達208萬人次,總采血漿約7萬人次。與美國4家血液製品生產企業控製全美的血槳及血液製品的生產相比,中國當時的血液製品生產單位數量不少。

每次獻血前,獻血員均進行包括乙肝表麵抗原在內的實驗室檢查,僅有少數的獻血員進行了HIV抗體檢測,一直未發現陽性者。同時,由於血液製品生產單位數量大,原料血需求市場大,出現了非法地下血站。

1990年9月,在1986年成立的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艾滋病預防和控製專家委員會,增加了專家對政策製定建議作用和對全國的技術指導和審評;1993年,建立了另一個“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NGO)。

這一時期,我國艾滋病防治核心策略,已經從防止傳入轉為控製艾滋病在中國蔓延,以及減少艾滋病和HIV感染相關的發病和死亡,減少艾滋病和HIV感染的社會影響,並且已經認識到多部門參與和全社會動員對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性。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部門間政策不協調,如幹預政策;也有政策的執行力等問題,如對獻血員進行HIV檢測政策。

1995年後,全國報告HIV感染者人數迅速上升,雲南省吸毒人群中HIV感染流行地區已經明顯擴大至全省各州,並且迅速傳入新疆、廣西及四川等地。

1995年,我國頒布了《關於加強預防和控製艾滋病工作的意見》;2001年,又製定了預防和控製艾滋病行動計劃。

特別是2004年,我國對高危人群幹預政策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對吸毒人員開展清潔針具交換、針具市場營銷、美沙酮替代治療等政策。

1995年,我國中部一些地區的有償供血員中,發現為數不少的HIV感染者,經性傳播的感染者人數亦在不斷增加。

國務院成立防治性病艾滋病協調會議製度,199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血液製品生產管理條例》等係列血液安全管理法律和法規,使得血液及血製品安全狀況大大改善,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的比例,由1998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88%。

1998年和2002年製定和下發的《中國預防與控製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年)》和《中國遏製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成為我國防治艾滋病的主要法規,確定了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目標、策略和工作措施。

1998年10月28日,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對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辦法》等法律和規定中,修改了原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不科學的規定,如取消了隔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禁止結婚等條款,法律和倫理的協調更趨理性。

這一時期,我國開始全民參與,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對高危人群幹預有了很好的政策支持環境。同時,防治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

2003年,中國已經進入了艾滋病快速蔓延的時期,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長。據專家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製,到了2010年,中國的艾滋病感染人數將會突破1000萬。

針對中國艾滋病防治的嚴峻形勢,對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國家在2003年開始實行“四免一關懷”政策。

“四免一關懷”中的“四免”即:

一、農村居民和城鎮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等醫療保障製度的經濟困難人員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當地衛生部門指定的傳染病醫院或設有傳染病區(科)的綜合醫院服用免費的抗病毒藥物,接受抗病毒治療;二、所有自願接受艾滋病谘詢和病毒檢測的人員,都可在各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等機構,得到免費谘詢和艾滋病病毒抗體初篩檢測;三、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由當地承擔艾滋病抗病毒治療任務的醫院提供健康谘詢、產前指導和分娩服務,及時免費提供母嬰阻斷藥物和嬰兒檢測試劑;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通過多種途徑籌集經費,開展艾滋病遺孤的心理康複,為其提供免費義務教育。

“一關懷”指的是:

國家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關懷,各級政府將經濟困難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納入政府補助範圍,按有關社會救濟政策的規定給予生活補助;扶助有生產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活動,增加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