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學,亡絕已久,今欲求佛學之真,必於中國。東土多大乘根器,佛有懸記,征驗不爽。奈何今之人,一切自鄙夷其所固有,輒疑中土佛書,猶不足據。不知吾國佛書,雖浩如煙海,但從大體言之,仍以性相兩宗典籍為主要,其數量亦最多。性宗典籍,則由什師主譯;相宗典籍,則由奘師主譯。奘師留印年久,又值佛法正盛,而乃博訪師資,遍治群學,精通三藏,印度人尊之為大乘天。史實具在,豈堪誣蔑。不信奘師,而將誰信? 奘師譯書 , 選擇甚精 。 不唯大乘也 , 小宗談有者 , 其巨典已備譯 , 即勝論之 《 十句論 》 亦譯出 。 唯小空傳譯較少 , 然小空最勝者 , 莫如 《 成實論 》, 什師已譯 , 故奘師於此方麵可省也 。什師產於天竺,博學多通,深窮大乘,神智幽遠,靡得而稱。弘化東來,於皇漢語文,無不精諳深造。本傳雲:“自大法東來,始漢曆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什既至止,姚興請譯眾經。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紕繆,皆由先譯失旨,不與梵本相應。姚興使僧肇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臨終,自雲:‘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及焚屍已,薪滅形碎,唯舌不灰。”詳此所雲,什師既能漢語,又於譯事,備極忠實,觀其臨終之詞,可謂信誓旦旦。又《遠法師傳》,稱什師見所著《法性論》,歎曰:“邊國人未有經, 什以印度為中 , 故稱中夏為邊 。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又《肇法師傳》雲,著《般若無知論》,什覽之曰:“吾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夫遠、肇二師之文,古今能讀者無幾,而什師能欣賞焉,其於漢文深造可知。又什師自作漢文偈頌,皆以藻蔚之詞,達淵妙之旨。如贈法和雲:“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其他皆類此。什師道業既崇,漢文工妙,若彼傳譯群籍,謂不足信,其將誰信?今之學子,言佛學,亦輕其所固有,而必以梵語為足征。不悟佛學自是佛學,梵語自是梵語。吾國人於《論語·學而》章,皆能讀誦訓詁。然試問“學”是何等義?“時習”是何等工夫?“悅”是何等境界?自康成以迄清儒,果誰解此?而況其凡乎!以此類推,通梵語者,雖能誦梵本佛書,要於學理,不必能通。學者誠有誌佛學,當以中國譯籍為本。中譯雖多,必考信於玄奘、羅什,即中人自著之書,或自創之說,若持與佛家本旨相較,亦唯什、奘二師學,可為質正之準則。 容當別論 。舍此不圖,而欲以博習梵語為能,則業梵語可也,毋言佛學。雖然,吾非謂讀中國佛書者,不當博攻梵語。但須於中國書中,精求義解。學有其基,則梵本頗堪參較。 近人治內籍者 , 亦多注意藏文 。 藏地固中國之一部分 , 其文字亦中國文字之別枝也 , 誠當研習 。 然晚世藏學 , 乃顯密雜糅 , 非印度大乘真麵目 。 無著之學 , 盛傳於玄奘 ; 龍樹之學 , 宏敷於羅什 。 故性相二宗之真 , 盡在中國 , 非求之奘 、 什二師譯籍不可 。
讀佛書,有四要:分析與綜會,踏實與淩空。名相紛繁,必分析求之,而不憚煩瑣。又必於千條萬緒中,綜會而尋其統係,得其通理。然分析必由踏實。於煩瑣名相,欲一一而析窮其差別義,則必將論主之經驗與思路,在自家腦蓋演過一番,始能一一得其實解, 論主 , 猶言著者 。 縱由懸空想像而施設之名相 , 但此等想像 , 在其思路中 , 必非無故而然 , 況其有據而非空想者乎 ?此謂踏實。若隻隨文生解,不曾切實理會其來曆,是則浮泛不實,為學大忌。淩空者,擲下書,無佛說,無世間種種說,亦無己意可說,其唯於一切相,都無取著, 取著意義極難言 , 學者須反觀始得 。脫爾神解,機應自然,心無所得,而真理昭然現前。 此心才有所得 , 便是取著境相 , 即與真理相違 。此種境地,吾無以名之,強曰淩空。如上四要,讀佛書者,缺一不得。吾常求此於人,杳然無遇。慨此甘露,知飲者希,孤懷寥寂,誰與為論?什師頌雲:“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
佛家哲學,以今哲學上術語言之,不妨說為心理主義。所謂心理主義者,非謂是心理學,乃謂其哲學從心理學出發故。今案其說,在宇宙論方麵,則攝物歸心,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也。 非不承認有物 , 隻是物不離心而外在故 。然心物互為緣生,刹那刹那,新新頓起,都不暫住,都無定實。在人生論方麵,則於染淨,察識分明。而以此心舍染得淨,轉識成智,離苦得樂,為人生最高蘄向。 識者 , 虛妄分別 , 名識 。在本體論方麵,則即心是涅槃。 涅槃者 , 以具常樂我淨四德 , 故名涅槃 。 即真如之別名 , 亦即本體之別名 。在認識論方麵,則由解析而歸趣證會。初假尋思,而終於心行路絕。 心行者 , 心之所遊履曰行 , 人心思惟一切義境 , 如有所遊履然 , 故曰心行 。 心行路絕者 , 謂真理不可以知解推度 , 才起推度與想像 , 便與真理乖離 。 故知就真理言 , 則心行之路 , 至此而絕也 。其所以然者,則於自心起執相貌, 起執二字 , 宜深味 。 心知才起 , 便計有如是如是義相 , 此相即是自心所執 , 故雲起執 。由慧解析, 慧即俗雲理智 。知其無實; 心知所計為如彼如此等等義境 , 此決不與真理相應 , 俱妄識所構之相 , 故雲無實 。漸入觀行, 即觀即行 , 說名觀行 , 此即正智 。冥契真理 契者 , 證會 。即超過尋思與知解境地,所謂證會是已。吾以為言哲學者,果欲離戲論而得真理,則佛家在認識論上,盡有特別貢獻,應當留心參學。今西洋哲學,理智與反理智二派,互不相容,而佛學則可一爐而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