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述大意
本書略分二卷。卷上,依據《五蘊論》,綜述法相體係。卷下,依據《百法》等論,綜述唯識體係。
疏釋名相,隻取唯識、法相,何耶?佛家宗派雖多,總其大別,不外空有兩輪。諸小宗談空者紛然矣,至龍樹、提婆,談空究竟,是為大乘空宗。諸小宗談有者紛然矣,至無著、世親,談有善巧,是為大乘有宗。 大乘有宗,雖亦未盡善巧,然比較小乘,則不能不謂之善巧。如以賴耶代替外道神我說,又破實極微,而仍不妨假說極微,皆較小乘為善巧,此例不勝舉也。 若嚴核之,法相是無著學,唯識是世親學。疏釋名相,何故取此二師學耶?二師成立大有, 對小宗執有者而曰大有 。資於小有, 小乘諸部執有者曰小有 。鑒於小空。 小乘諸部執空者曰小空 。又對大空, 龍樹談空,超過小師,始稱大乘,是謂大空 。而成大有。破人法二我故,不同小有; 人法二我 , 解見下卷 。遮惡取空故,即救大空末流之弊。 惡取空者 , 謂執一切皆空 , 於俗諦中 , 不施設有 , 於真諦中 , 真理亦無 , 如此沉空 , 便為惡取 。故唯識、法相,淵源廣遠,資藉博厚。而其為書也,又條件分明, 如法相書 。統係嚴整。 如唯識書 。佛家哲學方麵名詞,蓋亦大備於唯識、法相諸要典,撮要而釋之,則可以讀其書而通其學。大有之學既通,而諸小有小空,爰及大空,一切經論,無不可讀。築室有基,操舟有楫。治斯學者,詎可無依?
大乘有宗學,為佛學發展至最後階段之產物。今疏釋名相,不先小宗,而遽首大乘,是將令研究佛學者不循次第,其故何歟?餘向主張由小入大。《十力語要》卷一,第四十八至五十四頁《答薛生書》,言之備矣。但今日學子,於科學、哲學,若有相當素養,其思考力,曾受訓練,則徑治法相、唯識諸書,自無不可。若已見得法相、唯識意思,而欲詳其淵源所自與演變之序,則溯洄釋迦本旨,迄小乘、大乘諸派,順序切實理會一番,便見端的。如治儒學者,先讀陽明或朱子書,然後上追孔孟,中逮群儒,以次分別研究,自然有得。大氐學者用功,隻從某一大派精心結撰之著作,苦心探索,由此養出自家見地,再進而尋求此派來源,與其他各種有關的思想,則不至茫然無所抉擇矣。餘今昔主張,未嚐牴牾也。
坊間故有《唯識開蒙》與《相宗綱要》一類書籍,皆為初學津梁而出。然嚐聞學者持此等書,反複覽觀,卒無一徑可通。甚矣,其勞而無功也。緣此等書,全無意匠經營,隻是粗列若幹條目,而鹵莽滅裂,雜取經論疏記等陳語分綴之。夫經論本文,自有條貫,而學者猶不能通。況割裂其詞,綴為單條,既非釋辭之編,又異成章之論,將欲始學之徒,階此而究聖言,是何異教孺子學步,而務縶其足耶!
然則佛學自昔已無門徑書歟?是事不然。如《五蘊論》,則法相門徑書也。如《百法論》, 具雲 《 百法明門 》。則唯識門徑書也。既有門徑,應由之而得矣。然雖綜舉眾名,根極理要,顧其名相辭義,略無訓釋,絕不可通。初學開卷,茫然麵牆,其將奈何!教學以來,極感此困。頃乃就《五蘊》《百法》等論,抉擇旨歸,搜尋義蘊,分條析理,而為敘述。名相為經,眾義為緯。純本哲學之觀點,力避空想之浮辭。 佛家自釋迦 《 阿含 》 以後 , 大小乘師皆好為懸空與煩瑣的分析 , 而有宗尤甚 。 即如 《 唯識述記 》 一書 , 本佛家哲學方麵之巨典 , 然每聞治西洋哲學者讀之 , 總覺滿紙是廢話 。 蓋其玄微深遠之旨 , 輒為煩瑣浮詞所掩 , 非精鑒者則莫能有得 。根底無易其故, 治古學 , 不可變亂其本旨 。裁斷必出於己。 治古學者 , 貴其能得古人之精神 , 與其思想脈絡 , 而於其持說 , 可加以裁斷 。 故於稽古之中 , 而自成其學 。 否則記誦而已 , 抄胥而已 , 無關學問 。品節既詳,統係斯整。雖爾釋辭之書,何殊專著之績。規矩固踵乎《五蘊》《百法》,義旨實通於群經諸論。後有達者,覽而鑒諸。
上來略明撰述意思,更有誠言,為讀者告。
吾嚐言,今日治哲學者,於中國、印度、西洋三方麵,必不可偏廢。《 十力語要 》 卷一 ,《 答薛生書 》 已言及此 。此意容當別論。佛家於內心之照察,與人生之體驗,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證會, 此雲真理 , 即謂實體 。皆有其特殊獨到處,即其注重邏輯之精神,於中土所偏,尤堪匡救。 中國學問 , 何故不尚邏輯 ?《 語要 》 卷一 , 時有所明 。 但言簡意賅 , 恐讀者忽而不察 。自大法東來,什、肇、奘、基,既盡吸收之能, 後詳 。華、台、宗門,皆成創造之業。 華嚴 、 天台 、 禪家 , 各立宗派 , 雖義本大乘 , 而實皆中土創造 。魏、晉融佛於三玄,雖失則縱,非佛之過,曹魏流蕩之餘毒也。 光武懲新莽之變 , 以名教束士人 。 其後 , 士相黨附而飾節義 , 固已外強中幹 。 曹氏父子懷篡奪之誌 , 務反名教 。 操求不仁不孝而有術略者 , 丕 、 植兄弟以文學宏獎風流 。 士薄防檢 , 而中無實質 , 以空文相煽 , 而中夏始為胡 。 又自此而有所謂名士一流 , 其風迄今未已 , 華胄之不競 , 有以也哉 !宋、明融佛於四子,雖失則迂,非佛之過,東漢名教之流弊也。 宋承五代之昏亂 , 故孫 、 石 、 程 、 張 、 司馬 、 文 、 範諸公 , 複興東漢名教 , 南渡諸儒繼之 , 明儒尚守其風 。 若陸子靜兄弟 , 及鄧牧 、 王船山 、 黃黎洲諸儒 , 皆有民治思想 , 則其說亦不足行於世 。揆之往事,中人融會印度佛家思想,常因緣會多違,而未善其用。今自西洋文化東來,而我科學未興,物質未啟,顧乃猖狂從欲,自取覆亡。使吾果懷自存,而且為全人類幸福計者,則導欲從理,而情莫不暢, 人皆發展其占有衝動 , 終古黑暗 , 而無合理的生活 , 如何勿悲 ?本心宰物,而用無不利。 現代人之生活 , 隻努力物質的追求 , 而忽略自心之修養 , 貪瞋癡發展 , 占有衝動發展 , 心為物役 , 而成人相食之局 。 直不知有自心 , 不曾於自心作過照察的工夫 。異生皆適於性海, 異生 , 猶言眾生 。 性者 , 萬物之一原 , 故喻如海 , 見 《 華嚴 》。 人皆見性 , 即皆相得於一體 , 而各泯為己之私 , 世乃大同 。人類各足於分願, 大同之世 , 人人以善道相與 , 而無相攘奪 , 故分願各足也 。其必有待中、印、西洋三方思想之調和,而為未來世界新文化植其根。然則佛學顧可廢而不講歟? 此意容當別為專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