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爾群島海戰(1 / 3)

馬紹爾群島海戰

1.血肉之軀摧毀堅固堡壘

馬紹爾群島,位於東經162°度至173°,北緯5°至12°之間的廣闊海域,東北是威克島和夏威夷群島,西有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南麵是吉爾伯特群島。該群島海區麵積達127.5萬平方公裏,陸地麵積約190平方公裏,由32個環礁島嶼組成。這些環礁島嶼由西北向東南呈並列兩排的形狀,主要有誇賈林、埃尼威托克、馬未羅、米利、馬洛拉普、沃特傑、賈盧伊特和比基尼等,最大的是位於群島西側的誇賈林島。

1943年秋,美國拉開中太平洋大反攻的序幕,橫亙在美軍麵前的是日軍的第一道防線——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該防線被日本稱為“外層防禦圈”。美軍必須突破這道防線,才能獲得進攻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

吉爾伯特群島位於馬紹爾群島東南方向,橫跨赤道,位於美澳兩洲的交通線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該群島由塔拉瓦島、馬金島等16個珊瑚環礁組成。陸地總麵積864平方公裏,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10日占領了該群島的主要島嶼,並在塔拉瓦、馬金修建了飛機場,還在其他一些島嶼上設置了海岸觀察哨。

攻占吉爾伯特群島,對於美軍來說,不僅是從中太平洋實施戰略反攻的一次預演,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占領了吉爾伯特群島,就可以取得進攻馬紹爾群島所必需的前進基地,建立新的空中跳板,為下一步進攻馬紹爾群島掃清障礙。為此,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尼米茲將軍關於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計劃,並於1943年7月20日正式發出指令:首先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然後攻占馬紹爾群島,並正式將吉爾伯特戰役命名為“電流戰役”。

另外,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還強調指出:中太平洋是太平洋反攻的主要方向,應在人力、物力上對中太平洋部隊予以優先保障。為此,專門指定由新組建的中太平洋艦隊——美海軍第5艦隊擔任從中太平洋進行大反攻的戰略任務。

在中途島海空戰中曾大顯身手的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後被任命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參謀長,成為尼米茲的左膀右臂。1942年8月5日,他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第5艦隊司令,成為美軍從中太平洋大舉反攻的前線總指揮。

第5艦隊的實力非常雄厚,它實際上囊括了除哈爾西的第3艦隊、弗萊徹的第9艦隊以及麥克阿瑟屬下的第7艦隊以外的所有太平洋艦隊的兵力。至1943年秋,它已擁有各型航空母艦19艘、各型戰列艦12艘等各類艦隻總計200餘艘,各型飛機1080架。艦隊的開路先鋒是快速航空母艦突擊隊,番號是第58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指揮官是米切爾少將,下轄4個特混大隊,共擁有各類航空母艦12艘,作戰飛機800餘架。

在戰役開始之前,美國人就積極進行了預先的作戰準備。1943年8月下旬,美艦載機對吉爾伯特的日軍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空中轟炸;9月18日,3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大隊空襲了吉爾伯特的塔拉瓦和馬金島,先給日本人來了一個下馬威,致使日軍在塔拉瓦的飛機大部分被摧毀;從10月份起,美艦載機和岸基重型轟炸機對預定攻占目標進行了不定期的超強度轟炸,每天投到塔拉瓦島上的炸彈達100多噸。這樣,到1943年11月20日,美艦炮和航空兵對這個麵積不足2.5平方公裏的小島發射炮彈3000多噸,投彈1000多噸。

11月19日傍晚,南部登陸編隊所有軍艦在塔拉瓦島東南海域集合完畢,在編隊司令希爾少將率領下一起向登陸地域進發。11月20日淩晨,負責地麵作戰的陸戰2師在師長史密斯少將指揮下做好了登陸塔拉瓦的準備。

11月20日淩晨,由特納少將統領的北部登陸編隊也駛抵馬金島附近海域,準備登陸馬金島。

但是,美軍此前投下的數千噸炸彈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日軍大多數工事特別是火炮掩體都深埋在地下,隻有用大口徑火炮、使用延時引信炮彈才能將其摧毀。美軍的登陸尚未開始,日軍的海岸炮即開火射擊,使登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負責標示航道的“追蹤”號掃雷艦在作業時遭到日軍海岸炮的打擊,邊作業邊與日軍炮戰,致使標定出的航道偏西,加上當時礁湖裏正刮著強勁的西風,因此兩棲車的航行速度比預定計劃要慢。海軍的一架觀察聯絡飛機發現兩棲車無法在9時突擊搶灘,便向旗艦“馬裏蘭”號戰列艦報告,可是“馬裏蘭”號的通信設備已經失靈,沒有收到這一重要的報告,致使一切仍在按照9時登陸的計劃實施。

9時,艦載機飛臨灘頭,實施航空火力掩護。但由於地麵上煙霧彌漫,飛行員無法看清目標,對地攻擊效果極差,日軍的很多工事都安然無恙。當美軍飛機結束攻擊飛走時,艦炮火力已向縱深延伸,灘頭上出現了長達23分鍾的火力間歇!這段時間已足以讓日軍從隱蔽部進入防禦工事,做好攻擊準備。果然,美軍的兩棲車在接近灘頭時遭到了日軍火力的迎頭痛擊!大多數兩棲車中彈,失去機動能力,隻有少數得以上岸,海灘上到處是燃燒的兩棲車和死傷的士兵,鮮血已將海水染成了紅色。好不容易衝上岸的陸戰隊員都被日軍密集的火力壓製在海灘上大堤下,根本無法前進。

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中的美國海軍陸戰2團團長肖普上校在海灘上拚命尋找能用的電台,以與後方取得聯係。他原是陸戰2師的作戰科長,剛在一星期前接替在演習中受傷的原2團團長,由於他參與製定了塔拉瓦島的登陸計劃,因此他對該島的地形、防禦等情況都非常熟悉,這對於陸戰2團是不幸中的萬幸。10時30分,他終於找到了一部能用的電台,但直到中午過後,才與希爾和陸戰2師師長史密斯取得聯係,報告了極其嚴峻的形勢。此時,登陸的美軍隻占領了縱深數米的灘頭,而傷亡已經超過20%。希爾早已通過觀察飛機知道海灘上情況不妙,接到肖普的報告更是大為震驚,一麵命令艦炮繼續猛烈射擊為海灘上的部隊提供炮火掩護,一麵投入師預備隊。同時,請求調總預備隊來增援。

此時,塔拉瓦之戰幾乎已經到了失敗的邊緣。滿載後續部隊和重武器的登陸艇大部分被卡在珊瑚礁上,動彈不得,其餘的隻好在珊瑚礁外水域等待漲潮。海灘上的部隊死傷狼藉,被日軍的火力壓得無法前進,所剩無幾的兩棲車來回奔波,運上補給撤下傷員。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陸戰2師充分發揚了海軍陸戰隊所特有的頑強不屈的戰鬥意誌、堅韌不拔的戰鬥作風,盡管傷亡慘重,盡管建製已被打亂,盡管指揮員死傷大半,下級軍官、軍士和士兵主動組織起來,拚死衝鋒。

霍金斯中尉率領34名戰士,用炸藥包、刺刀、鐵鍬,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了300米、占領了灘頭東側一段長堤,取得了能展開炮兵的一塊地方。炮兵立即將75毫米榴彈炮拆開,再把一塊塊部件運上灘頭,組裝起來,然後為部隊提供炮火支援。霍金斯中尉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為表彰他的英勇戰績,美軍將該島的機場命名為霍金斯機場。

肖普團長將團指揮部設在剛奪取的一個日軍防空洞裏,接連組織了五次攻擊,最終在32架艦載機的大力支援下,奪取了棧橋。海空軍竭盡全力為登陸部隊提供支援,4艘驅逐艦始終停在礁湖裏,隨時根據登陸的召喚進行艦炮支援,航母上的艦載機也不時出動,提供航空火力支援,美軍終於扭轉了登陸初期的不利,開始占據上風。但日軍仍在負隅頑抗,戰鬥的慘烈難以用語言形容。

陸戰2師在如此激烈的鏖戰中,充分體現了一支精銳之師的風采,很多時候,士兵們都是自己組成戰鬥小組,用火焰噴射器和炸藥包,一個一個解決日軍的火力點,其勇敢頑強,可歌可泣。日軍在美軍猛烈火力下死傷慘重,隱蔽部和工事裏到處是屍體和傷員。

戰至11月23日淩晨,被壓縮在島東部狹長地帶的日軍殘部,連續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自殺性衝鋒,盡管對戰局已毫無作用,卻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心理恐慌。5時許,日軍的反擊終告平息。中午過後,美軍突破了日軍的最後陣地,全殲了守軍。陸戰2師師長史密斯於13時12分宣布,全部占領比托島。

此役,日軍4000餘守備部隊,除146人被俘外,其餘全部戰死,被俘的人員中129人是朝鮮籍的工程兵。美軍失蹤陣亡1013人,傷2072人,其中海軍陸戰隊死984人,傷2001人。

美軍以巨大代價攻占比托島後,於11月24日占領了比托島東麵的埃塔島。29日又在阿布裏基島登陸,消滅了島上160名日軍,占領該島。至此,美軍控製了塔拉瓦島全部。

北部登陸編隊經過3天的戰鬥,也於11月23日13時占領馬金島。

11月24日,第5兩棲軍軍長霍蘭·史密斯少將登上比托島,麵對剛剛經受過殘酷戰火洗禮的景象,這位久經戰陣的將軍大為震驚,他說:“我想象不出他們是如何攻占這個島嶼的,這是我見到過的防禦最完備的島嶼!”

11月27日,尼米茲親臨塔拉瓦島視察,並為有功的將士授勳。當時大量的死屍還來不及掩埋,空氣中彌漫著屍體的惡臭,麵對彈痕累累、屍橫遍野的戰場,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感慨地說:“我從未見到過如此猙獰的戰場!”他認為這場血戰的激烈程度毫不亞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著“絞肉機”之稱的凡爾登。

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的勝利,從軍事理論上講,徹底解決了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對登陸作戰所存在的疑惑,用事實證明,登陸方在強大的航母艦隊和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完全能夠占領有著堅固防禦的島嶼。從軍事地理上講,不僅為即將開始的馬紹爾群島登陸戰役奪取了一個重要的海空前進基地,還消除了從珍珠港到南洋和西南太平洋海上交通線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美軍以巨大的代價,取得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教訓,開創了太平洋大反攻中具有新特點的海空大戰新時代——以強大的海空力量為主,同時配合登陸部隊,拔除太平洋上日軍的頑強堡壘。

攻占吉爾伯特群島之後,美軍在中太平洋的下一個攻擊目標無疑就是馬紹爾群島了。

2.單刀直入、中心開花

早在1943年7月20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就向中太平洋戰區兼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發出進攻馬紹爾群島的指令。但鑒於馬紹爾群島有32個環礁,一時尚難確定首先攻擊哪個環礁最為有利。尼米茲及其參謀人員經過仔細反複研究,於1942年8月決定先奪取誇賈林、沃特傑和馬洛拉普三個環礁。因為誇賈林是日軍在馬紹爾群島指揮部所在地,是其指揮中樞,而其他兩個環礁距離夏威夷群島最近,對美軍的海上交通線威脅較大,所以必須首先予以攻占。

但是,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尼米茲的方案選中的攻擊地區過於狹小,於9月上旬批示,除攻擊馬紹爾群島的三個環礁外,還應攻占威克島、庫賽埃島、彼納佩島和包括特魯克在內的加羅林群島中部地區。尼米茲和其參謀人員均認為這一要求太高,按照美軍目前的實力,根本無法實現。

馬裏亞納群島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塞班島登陸。10月中旬,尼米茲仍按照原方案組織有關人員開始製定作戰計劃。11月下旬,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結束後,第5艦隊的部分將領也根據剛結束的戰役情況對作戰計劃進行慎重的研究。第5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中將和第5兩棲部隊(又稱聯合遠征部隊)司令特納少將均認為,如果同時進攻三個環礁,運送地麵部隊的登陸船隻和火力支援艦隻都不夠。第5兩棲軍軍長史密斯少將也認為同時對這三個環礁實施登陸,以目前的地麵部隊是遠遠不夠的。經過反複協商和討論,最終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奪取沃特傑和馬洛拉普環礁,第二步再攻占誇賈林,以解決兵力和船隻不足的問題。

從12月起,美軍的B-24轟炸機幾乎每天從吉爾伯特群島起飛前往馬紹爾群島進行轟炸、偵察。通過這些空中偵察,發現日軍在誇賈林環礁南北兩個島嶼上都建有機場,而且最近正在將誇賈林島的部隊調到外圍島嶼。誇賈林環礁的礁湖本是很理想的深水錨地,尼米茲憑借其過人的軍事素養和直覺,意識到誇賈林具有巨大的價值。而日軍正在削弱其防禦力量,這正是個絕佳的進攻機會。他與快速航空母艦突擊隊司令米切爾海軍少將研究後,認為完全可以用航母艦載機和岸基飛機將日軍附近機場的航空兵壓製住,保證登陸的成功。因此,他果斷決定首先在誇賈林實施登陸,來個單刀直入、中心開花。

斯普魯恩斯、特納和史密斯對這一大膽計劃都深感震驚,擔心進攻誇賈林時會遭到日軍從外圍島嶼機場起飛的飛機圍攻。一旦因傷亡過大或進展緩慢而不能及時結束戰鬥的話,被日軍聯合艦隊抓住機會,美軍就會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麵。退一步說,即使能迅速攻占誇賈林,快速航母突擊隊撤走後,誇賈林將成為日軍航空兵集中攻擊的目標,海上交通線也會受到日軍嚴重威脅。因此,他們竭力說服尼米茲先打沃特傑和馬洛拉普環礁,但尼米茲的決心毫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