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雲鶴略微點了點頭:“這是我們西川自己的情況。其實,就算是所有地蜀人全都團結成了一塊,也是拗不過朝廷的。畢竟,西川隻是大齊版圖上的很小一塊。如果僅僅是發動西川就能與吐蕃一戰,我早就不會安坐在府中不動彈了。伯蒼,是不是有外麵的消息到了?”
武元衡一拱手:“大人英明!今日,臣下收到了三個軍鎮送來的密信,大人請看。”
蕭雲鶴心中一激動:“好!”
展開信箋來看,果然是李晟、楚彥、李懷光等三人送來的密信。信中,他們說在鳳翔、涇原以及朔方這些地方,軍民群情如潮,反戰情緒極度高漲。他們說,隻要漢王肯挺身而出抗旨迎擊吐蕃,他們三人都會舍棄一切,誓死追隨漢王,與吐蕃決一死戰!
蕭雲鶴一掌重重拍在桌上:“實在是太好了!有了這三員大將相助,從旁牽製或是威脅吐蕃,我西川的勝算將大增!”
“不僅如此!”武元衡也略有些激動,又拿出了一疊折子,說道:“以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為首,劍南道、山南道、關內道甚至包括江南道的二十餘位節度使、觀察使、團練,全都發來了帖子。他們都表示,會暗中支持漢王與吐蕃決一死戰。以嚴震為例,他就慷慨表示。寧原蒙受朝廷與皇帝地重處,也要強力支持漢王。現在,他已派大將馬勳整點好了二萬人馬,帶足了糧食輜重,整裝待發。隻要漢王振臂一呼,山南西道節度,將會竭盡全力的幫助大人抗擊吐蕃。”
薛存誠連忙補充道:“還有其他的許多節度使。雖然沒有像嚴震那樣明確表示會派兵相助,但都願意資助糧草軍器。相信到了必要的時候,他們也會派兵馬前來。隻不過遠近不同,這些不能作為真正的依靠。重要地是,這一次漢王如果真的抗旨而行。也至少可以得到最大地輿論支持。真的是人心所向,民心不可違啊!我遠遠沒有想到,這一次居然在整個大齊境內,都掀起了一股如此強烈的抗戰風潮。據聞,連遠在淮西和河北的那些叛王。都已經表示如果大齊真的要跟吐蕃決戰,他們也會自去王號,重歸大齊。現在看來。這已經不是一場簡單地戰爭了。而是真的演變成了華夏民族抗擊外辱的一場生死決戰。”
“還有這種事情?連李希烈那些叛將,都聲稱表示支持我與吐蕃一戰了?”蕭雲鶴愕然一驚,尋思了半晌說道,“看來這一次的事情,已經是鬧得足夠大了。大到已經讓皇帝下不了台階。同樣,我也再沒了選擇和後退的餘地。”
“既然沒了後退地餘地,那就絕對反擊吧!”薛存誠頗有幾分激動的說道,“聖旨。相對於整個民族的利益來說,已經算不得什麼了!大人這時候,正是斬獲天下人心的大好時機!”
武元衡卻是一如既往的冷靜,他說道:“大人剛剛那句話,說得有道理。事情鬧得越大。皇帝越沒了台階可下。既然他沒了台階,大人何不給他一個?”
蕭雲鶴微眯著眼睛。目光一陣閃爍。尋思了片刻,說道:“言之有理。不管怎麼樣,不能讓大齊陷入無朝廷或是反朝廷狀態。全國上下民意如潮,皇帝沒理由不知道。這個時候,我不如再次上書一回,請求皇帝收回成命,下令讓我與吐蕃決一死戰。這樣一來,大齊地子民才會更有凝聚力。而我,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了。無論如何,天下大局地安定才是最重要的。縱然我可以抗旨逆行,而且還能收獲大量的人心。但是,與此同時也會讓仕人百姓對皇帝和朝廷失去信任。看到沒有,李希烈等人其實也是在借這件事情大做文章。如果我真的魯莽的抗旨胡來,就會給這些叛臣們可趁之機。到時候,外敵未除,我大齊自己肯定會亂成一團。眼下朝廷雖然黯弱,但我們還需要他的給的一麵旗號,以號令天下。名正則言順,這對我們才會更加有利。”
武元衡與薛存誠各自思索了一下,齊聲說道:“言之有理!”
“事不宜遲,我即刻修書!”蕭雲鶴坐了下來,馬上揮動了筆墨。一邊寫,一邊說道,“下令:讓韋皋一定要安撫好成都府的百姓。越是戰亂,越不能荒廢了民生。疏散集中在成都地百姓,讓他們各歸家園操持生活。就算是要打起仗來,我們也還需要百姓們提供後續供給。所以,民生不可荒廢。”
武元衡與薛存誠也坐了下來,將蕭雲鶴說的話全都拿筆記下。
“再令:劍南西川節度治下所有軍鎮,即日起進入緊急備戰狀態。與此同時,各州縣衙門要加強治安、安撫百姓,嚴防有歹人趁機作亂,防止發出民變和大規模的百姓恐慌。”
“資明,你以漢王的名義,回書給李晟、楚彥、李懷光與嚴震等節度使。讓他們全都稍安勿躁,靜等半月。在此之前,不要有任何的異常舉動。如果我所料不錯地話,這一回皇帝和朝廷,肯定會準了我的請求。所以,讓他們按捺下來,靜候佳音。”
“伯蒼,你今天就可以去維州了,接替代理刺史高固,掌維州刺史之職,統轄漢、維二州地所有軍政民生。時間過得很快,吐蕃人要糾集三十萬大軍然後從高原殺撲過來,相信也用不了兩個月的時間。之前我們定下的軍事作戰計劃,現在可以漸漸的暗中執行了。記住,不要讓漢、維二地,出現什麼流言說本王已經抗旨,決定與吐蕃一戰了。”
書信寫完,蕭雲鶴放下筆下籲了一口氣,說道:“這份奏折,事關重大。六百裏加急,直遞國都。務必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讓皇帝看到。”
武元衡與薛存誠一起領命,各自忙碌去了。
書房裏,蕭雲鶴獨自一人坐在那裏,卻忍不住一陣熱血沸騰。時候,終於到了。從一場突變的維州戰事,到引發大齊與吐蕃全麵一戰……不得不說,的確是有些點意外。但是,也正是從這點意外之中,蕭雲鶴看到了大齊的希望。
不管大齊已經是如何的衰敗了,但華夏民族的魂魄,仍然堅強、仍然挺立。在遭受外敵欺辱的時候,大齊的子民們空前的團結了起來。眾誌成城,一致對外。果真是多難興國。大齊繁榮富庶了數十年,百姓子民們都有些難免耽於享樂,沒了危機意識。現在,江山殘敗社稷蒙塵,世人又都幡然警醒,開始了絕地反擊。
唯一可恨的是,連番的失敗和戰亂,已經將老頭為代表的那些皇族貴戚,嚇破了膽。他們害怕戰爭、不敢抗爭,隻想著堪受淩辱的苟且偷生,以保住他們的榮華富貴和安逸生活。
蕭雲鶴深吸了一口氣,徐徐吐出,喃喃自語道:“老頭,為了天下大局和保住李氏王朝的威儀,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台階,為你挽救顏麵了。希望你……能體會到我的苦心。說得不好聽一點,如果你還想在皇位上多呆幾天,就不要再犯傻了。”
老頭一點也不傻。
他坐在深宮之上,卻對外麵的事情了如指掌。當他看到全國上下突然爆發出強烈的抗戰情緒的時候,不由得有些驚呆了。在他看來,無論如何,平靜的日子難道還會比戰爭難過一些麼?他無法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寧願不怕死的與吐蕃蠻子們拚命,也不願意舍棄一個窮到掉渣的城池和一個蠻族女子,來換取平靜的日子。與此同時,在他的心中,對漢王的忌憚已經上升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這個不知所謂的蕭雲鶴,難道忘了自己的本份麼?他現在做的這些事情,就是要淩駕於皇權之上!
當民意越來越沸騰的時候,老頭越發的感覺到了焦慮,對漢王的憤恨也更加空前的膨脹起來。要不是這小子惹事生非,我哪裏會有這麼多麻煩透頂的事情?現在倒好,根本下不來台了!看這架式,大齊天下的人都去支持他蕭雲鶴,全沒有把我這個皇帝和朝廷放在眼裏了!
這還了得!
正當老頭驚怒參半日夜不得安寢的時候,一匹流星快馬從西川狂奔到了京城,將漢王的一封親筆信遞到了他的手上。
這不像是一封奏折,更像是一封家書:“不孝兒臣誼,再拜父皇陛下:李氏不幸,皇綱失統。先有安史亂國,後有四王二帝叛亂。大齊江山,日漸傾頹。然兒臣身負李家血脈,時刻不敢遺忘列祖列宗之遺訓。兒臣所想,無非是要報效國家、效忠父皇。先有光複帝都,後有克師風翔。現如今蜀中歸於一片寧定,皆賴陛下鴻福天恩所致。兒臣不孝,親納胡女,以致與吐蕃生隙。釀出兵禍。然事已至此,不可因兒臣一己之故,而讓大齊領土缺失,讓蜀地百姓受難,讓天下人對大齊失望。一切罪責,皆在兒臣一身,兒臣無可推托。望陛下以大局為重。主倡大齊與吐蕃決一雌雄。如此,方可削減兒臣之罪,讓李氏王朝重拾人心。日後惹要治罪,兒臣並無話說。隻敢肯求陛下,如今以民意、民心、民生為重。力主抗胡。若如此,他日兒臣願意背負荊棘,親赴國都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