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傳說十分有趣,且和曆史人物以及曆史事件關聯在一起,因此妙兒前世雖然隻在網上看過一回這個傳說,但卻把這個傳說一直牢牢的記在腦海裏,眼下穿越到北宋再世為人後,這個傳說更是歪打正著的讓妙兒多了一條掙錢的門路。
當然,妙兒之所以決定賣炸油條掙錢,一是因為那個傳說讓妙兒記起這油條得到等到北宋滅亡、南宋興起後才會出現,現下妙兒就提前把油條搗鼓出來賣,在北宋也算是獨一家、頭一份兒,更是占了“新奇”這兩個字兒;
二乃是因為妙兒前世雖然很喜歡吃油條,但卻又擔心外頭的油條都是用地溝油炸的,吃了了對身體會有壞處。於是妙兒曾經和媽媽一起搜羅、打探過各種炸油條的法子,並自己動手炸過幾次,對炸油條的法子十分熟悉;三則是炸油條的法子其實十分簡單,所需用的材料也隻要三、四樣,成本也比較低、正好適合沒太多本錢的妙兒。
心思輾轉過後,妙兒越想越覺得這個法子可行,於是她馬上拉著巧娘采購了不少物事,除了置辦了一口大鐵鍋、幾雙長筷子,以及油、麵粉、堿和雞蛋之外,妙兒記起租的那間屋子並沒有做飯的灶台和爐子,於是索性再請了個泥瓦匠到家裏,幫著在門口的一小塊空地上砌了個簡單的灶台和爐子,畢竟妙兒他們若是要在汴京城長住下來,少不得得自個兒開火燒飯、和燒些熱湯熱水什麼的。
這灶台和爐子一時半會兒也沒那麼快砌好,妙兒暫時還不能開始嚐試著炸油條,於是她和巧娘便趁著那泥瓦匠砌灶台、爐子的功夫又上了一趟街,把諸如柴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等日常做飯需要用到的物事都一一給備齊了,還把家裏還缺的雜七雜八的物事也一並再補買齊了。
妙兒和巧娘提著大包小包回到家裏時,那泥瓦匠正好把爐子給砌好了,妙兒數出工錢把他打發走後,馬上便拉著巧娘一道、挽起袖子準備開幹,爭取天黑前炸出一鍋金燦燦、香脆脆的油條來!
因這是妙兒穿越後頭一回炸油條,因此妙兒選擇了最簡單、最尋常、不加任何作料的法子來炸,這個法子隻需要大約一斤的精細麵粉、大約六兩的堿,以及一大碗溫水、一鍋油和少許鹽即可。
把該事先準備好的物事都準備好後,妙兒便把堿和鹽憑著以前的記憶、按一定的比例兌好,碾碎放入一個大盆內,加入溫水攪拌至溶化成乳狀液,並生成大量的泡沫。妙兒等那盆水融合後微微有響聲了,再加入麵粉攪拌成雪花狀。
隨後妙兒不斷的揣搗,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麵團,然後再用過了熱水的溫布蓋好,悶個兩刻鍾後再揣搗一次,後再疊麵。如此重複三至四次,使麵團產生氣體、形成孔洞,最終達到柔順綿軟的狀態。
而妙兒在認真揉麵的同時,給她打下手的巧娘已把新買的砧板洗幹淨,用熱水燙洗過後,按照妙兒的囑咐在上麵抹了一層油。妙兒一見巧娘抹好了油,便取麵團的五分之一放在案板上,拖拉成長條,用小麵杖擀成大約一厘米厚、十厘米寬的長條,再用刀剁成一到二厘米寬的長條。
妙兒在切這些小長條的時候,巧娘已經把一鍋熱油給燒得有八成熱,正“咕咕咕”緩慢冒著水泡兒。妙兒說過不能把油燒到全開,於是巧娘很快就一臉緊張的提醒妙兒道:“妙兒,這油已經快燒開了,你動作得麻利一些了!”
“別著急,這些長麵條馬上就能下鍋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