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白湯圓小時候是個小胖子、長大後依舊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胖子,並且今年已經十四的白湯圓,身形也已經由小時候的糯米圓子狀態、進化成加了陷的大肉包狀態了!
這讓妙兒雖然從小和他一起長大,和他也勉勉強強算是青梅竹馬,可妙兒卻打死都沒辦法對白湯圓生出什麼非分之想來,隻把他當成像張大郎一樣的兄長。
且先不說白湯圓如何,卻說張大郎兄弟一見妙兒宣布要大展身手,兩人馬上就開始期待午飯,並迫不及待的把妙兒趕到了廚房裏、讓她馬上開幹,別隻顧著誇下海口、到頭來卻連盤小菜都端不出來,或是把飯菜給都煮糊了!
張大郎兄弟的話妙兒聽了可就不樂意了,覺得她受到了輕視!因此為了證實自己的確是擁有一身“傲人的廚藝”,妙兒故意把想要幫忙的劉嬸給推出了廚房,並當場放出豪言、說她一人就能搞定四菜一湯,讓張大郎兄弟不要小瞧了她、等著吃美味佳肴就行!
豪言放出去後,妙兒馬上動作利索的開始幹活———先是彎身從米缸裏勺了一碗米,熟練的把米淘洗幹淨後倒到了鍋裏,加了水後把鍋放在灶上熬粥。灶上熬著粥的同時妙兒也一刻都沒閑著,而是手腳伶俐的洗了一把菜葉子,三下五除二的摘了後加到了粥裏,讓白粥煮完後會多幾分清甜的菜葉香味。
這菜粥要熬些功夫才行,不過熬粥的空擋妙兒卻可以做許多事,隻見妙兒先去了攀膊戴上,戴好掛在窗下的竹籃子裏取了塊熏肉,按在砧板上細細切成片;
切完熏肉妙兒緊接著又取了一小塊薑,待薑切成細細的黃絲後,妙兒才放下刀又從米缸裏勺了碗白米,淘幹淨後泡在了熱水裏,打算待會兒和熏肉、薑絲一起悶個砂鍋飯。
淘幹淨的白米在熱水裏泡了大約一刻鍾後,妙兒便取了一隻小砂鍋架在泥砌的小爐灶上,倒米前先取了塊肥豬肉擦了擦鍋壁、讓鍋壁能沾點兒油,隨後再把泡好的米倒進鍋裏,加水,燒開,然後夾出爐中幾塊木柴,調成小火,慢慢的悶著;
等到米飯悶到七、八成熟了,妙兒才揭了蓋兒往砂鍋裏加了厚厚的幾片熏肉、撒上切得細細的薑絲,最後再打上一隻雞蛋、料加齊了後妙兒利索的重新把蓋兒蓋上,隻留兩塊木柴在爐裏燃作小小火苗,繼續悶飯。
妙兒把稀飯和鹹飯都一並做上後,趁著這兩個主食還沒做好的功夫,又切了一塊豬肉、搗了一小碗蒜泥、削了兩條黃瓜、洗了一把白崧,還抽空把特意加菜,買回來的魚給拾掇幹淨了,打算待飯燒得差不多了,就動手做蒜泥白肉、黃瓜炒肉、紅燒魚並醋溜白崧。
妙兒偷偷的跟著劉嬸學了廚藝後,才曉得原來宋人炒菜的方法和現代人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是宋人炒菜不放鹽!且一般的小戶人家,也因油是金貴的物事而做菜時很少放油,最多也就是拿塊肥豬肉擦一擦鍋底、沾點油腥味兒就算是放過油了,並且那塊擦鍋底的肥豬肉還會反複的使用!
而宋人炒菜之所以不放鹽,乃是因鹽在食物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曆朝曆代的朝廷都把鹽當做課以重稅的對象,北宋朝廷亦是如此,因此宋人才會覺得炒菜放鹽是一種十分奢侈的行為……
當然,食不能無味,宋人雖然舍不得往菜裏放鹽,但“醬”朝廷是不征收重稅的。因此宋人便喜歡用醬做出各式各樣的菜式來,許多北宋有名的菜肴都是沾著鹹濃的醬來吃的———例如後世十分有名的,由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東陂魚”等美味菜肴。
——————————————————6.29第一更,晚上還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