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親情難舍(3 / 3)

亦青鄭重地點了點頭。

“唉——”張太夫人長歎一口氣,說道:“如此說來,你此番遠行,肩上的擔子可是不輕啊!”

此時,亦青見太夫人如些精心地為自己著想,心中感動,想說點什麼,可是哽咽著,根本無法說不出話來。她起身站到太夫人麵前,雙手緊緊地抓著太夫人的雙手。

張太夫人任由亦青抓著自己的手,定定地看著亦青。她的眼前竟然出現了,當年,剛被領入張家時,年少的亦青清麗的姿影。

張太夫人定神後,又說道:“還有一件事,也需要處理好:鄭先生走後,念域書館怎麼辦?在這個山野之間,辦起這個書館不易,不能讓它就此荒廢了呀!”

亦青信步村莊,留戀地環視著村中的一草一木。她來到了村頭的小河邊,駐足停步。此時,寒氣依在,但春色已濃,河中清流潺潺,點點嫩綠悄悄爬上了岸旁柳枝。她深吸一氣,仰頭向天,隻見日頭西落,映照出層層暮霞。

亦青站立很久,不知不覺間,天色漸黑,一輪圓月在身後悄無聲息地徐徐升起。天空中,浮雲盡退,使得圓月又大、又亮。俊挺的黝山諸峰在月光的映照下,像鍍了層光環一般。

看著眼前的景致,亦青思緒萬千。

“母親!”

突聽喊聲,亦青回頭,見張顧站在身後。

張顧將一件錦袍披上亦青肩頭,說道:“母親,明天就要遠足他地,一路旅程,必將十分辛苦,還是早些休息吧!”

亦青說道:“顧兒,明日一行,不知何時回來,心中就是放心不下你和你的奶奶!”

此時的張顧已是“舞勺之年”(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少年稱為“舞勺之年”),但是,他身材比同年紀的孩子都要顯得高大,俊朗的麵孔酷似他的父親。

張顧並沒有承接母親的話語,而是順著母親的視線向遠遠的黟山眺望,他細細體察著母親的心情。

一陣晚風吹過,亦青不由地打了個寒戰,她將剛披上身的錦袍在胸前緊了緊。

亦青知道,張顧平日少言,姿質聰慧,敏而好學,舉止得體,有著超越他年齡的成穩。正是有了這樣一位可以讓自己放心的兒子,她才下了堅定的決定,遠行而去。

亦青從懷中拿出了一隻玉鐲對張顧說道:“顧兒,你看,今天,奶奶將這個玉鐲傳贈給我。”說著,亦青將玉鐲對著月光,仔細地觀賞。

亦青接著說道:“這隻玉鐲是當年你奶奶的家傳之物,本有一對,另一隻在你的舅爺那裏。舅爺曾在尚書台供職,奶奶要我拿著這個玉鐲到雒陽尋他,希望他對我們此次西行給予幫助。”

張顧凝視著母親手中的玉鐲,聽母親繼續說道:“你奶奶平日十分珍愛這個玉鐲,在我記憶中,她老人家從沒有將此玉鐲從腕上卸下。”

張顧接口說道:“‘君子無故,玉不離身’。既然奶奶如此珍視這隻玉鐲,此時將玉鐲傳贈母親,想來不會僅僅是讓母親去尋求舅爺的幫助這麼簡單,奶奶此舉一定還暗含深意!”

亦青側頭看著兒子問道:“是嗎?我也在心中反複琢磨。”

“母親,我平日陪伴奶奶的時候,常聽奶奶誇讚母親。今天奶奶將自己最愛之‘玉’送於母親,是否是‘君子比德於玉’。用贈玉來對母親此行表示的敬重和肯定?”

亦青搖頭,說道:“我倒更寧願相信,她老人家是要我平安回家,再使此玉鐲能在張家代代傳承,而不至於將它流失於荒漠之中。”

亦青用大拇指拂拭著玉鐲:“都說‘玉能保佑人們平安’,希望我不會辜負了你的奶奶……”

說完這些,亦青將玉鐲帶入手腕。隨後,她又從懷中拿出一塊白絹方巾。展開後,張顧看見,方巾中書寫著一首詩,還印畫著一對並頭紅梅的圖案。

亦青手捧方巾,雙眼盯視著方巾,心中默念詩句,細細體會著詩中的那份情感,一下子熱淚盈眶。

“母親!”見母親失情於手中方巾,張顧輕聲呼道。

亦青用衣袖將溢出眼眶的淚水拭去,又緩緩將方巾角對角整齊的疊成方塊,然後麵向自己的兒子說道:“這上麵的詩是你父親親筆所書,是他當年臨行之前留下的紀念。十年過去了,明天,為娘的也要步你父親後塵,遠行異地,這塊方巾留給你。我走以後,如果顧兒要想念父母,就多看它幾眼,全當父母還在你的身旁……”

“是!母親。”為了不讓母親再度傷感,張顧努力地控製著自己的情緒,鄭重地接過方巾,將它重又展開,借著潔亮的月光,仔細端詳。過了一會,才將方巾重新疊收整齊,放入懷中。

亦青想了想,還有一事,需要交代清楚,於是說道:“顧兒,過去,你一直隨鄭先生讀書,從明天起,你將從師李先生,他可是奶奶很費心思的從縣城請來了,你一定要對他也如往日對鄭先生一樣敬重,好好讀書。”

“是!母親。” 張顧恭順地應道。

“天色很晚了!顧兒,我們回去吧!”

“是的!天色很晚了!”張顧重複著母親的話。

母子倆齊肩回到家中。

此時已是深夜。

這一夜,亦青反複榻上,久不能眠,想到明日又將重新踏上已經離開了十多年的雒陽之途,想到隨後而行的西域之旅,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她不知自己是否能夠如眾人所祝願的那樣,一路順利?

想著想著,腦海中又出現了張置的身影——

一想到張置,亦青的心神更加難以平靜。

“十年來緲無音訊,他是否依然健在?

他依舊身在西域嗎?

他現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亦青任由自己的思緒肆意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