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月,遣使上誓表,棄所與誓詔而還。
自夏國納款,陝西六路兵皆罷,乾順遣人進誓表。時童貫已入為太傅,以誓詔授使者。使辭不取,貫迫館伴強與之。使持還,及境,仍棄之於道。
冬十月,遺使入賀天寧節。
先,夏使所棄誓詔,延帥賈炎得而上之,童貫大慚,忿將請兵合討,會賀節使入,乃止。
按:西夏賀節使自是正史不書。
宣和二年、夏元德二年春三月,日承氣,立妃曹氏。
曹氏,曩霄時把關太尉曹勉孫也。年十四入宮,性溫柔貞靜,動以禮法。常侍仁安公主,主素嚴肅,氏身承起居,順適其意,因勸乾順納之。始命為才人,至是進位賢妃。
冬十一月,封宗室子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
仁忠父景思嚐從秉常於木寨,當河津阻絕,罔萌訛等潛使窺伺,欲施鴆毒,景思左右抗護,以計脫者再,秉常德之。已複位,欲加顯擢,為梁氏父子阻抑,不遂誌。死時仁忠二人尚幼,及長俱通蕃、漢字,有才思,善歌詠。始任秘書監;繼擢仁忠禮部郎中、仁禮河南轉運使;至是,二人自陳先世功,乃晉爵。
宣和三年、夏元德三年,遣使約遼兵入寇。
北方女真部完顏氏,世居混同江之東,南接高麗,北鄰室韋,西界渤海鐵甸,東瀕海,在夷狄最微。建隆中,嚐獻馬。自天聖後,役屬於遼,不複入貢。傳至阿骨打,政和中始叛遼,取寧江州,遂稱帝,建國號”金“,更名”“。中國遣馬政、趙良嗣等浮海使金,約攻遼國,以複燕、雲。乾順聞之,遣使如遼,約先舉兵入寇,遼主不許。
宣和四年、夏元德四年春三月,遣兵援遼西京,不及。
金將斜也、斡離不等破遼西京,追遼主於乙室部,不獲,西京複拒守。乾順遣兵五千為援,甫出境,聞金將謀良虎已破西京,順遂還。
夏四月,金降將耶律坦犯境,以兵備河西。
坦奉金將斜也命,將兵脅降遼西南招討使所屬諸部,直至夏境,聲勢甚盛。乾順遣兵備河西諸郡,坦解去。
五月,遣大將李良輔救遼,破金兵於天德軍。
遼山西城邑諸部,盡降於金。乾順聞遼主走保陰山,遣良輔將兵三萬救之。次天德境,金都統婁室遣將突撚、補扌顛以騎二百為候,良輔擊之殆盡,知金兵將大至,設伏以待。未幾,金將阿土罕以數百騎來攻,伏發殲之,阿土罕棄馬越山得脫。張時泰曰:”當時遼、金之不敵,審矣。夏人何以救為哉?曰:彼但知救災恤鄰之義,強弱非所論也。嗚呼!觀夫夏人此舉,則其磊落光明,固非宋之助叛攻鄰者比也。“
按:拓跋起自西陲,其戰爭攻取,散見史冊,鮮有以”救“書者,惟石晉時李彝興兵掠契丹,以牽製其侵晉之師,《綱目》書之曰”救“。夫是時晉力未衰,尚可無藉於救,而已特書予之。若遼國為宋、金交攻,高麗坐視,部族離心,勢窮援絕,獨乾順毅然出師,星馳赴難,較之彝興殆有進焉。後日宜水之敗,乃天不祚遼耳,豈戰之罪耶?
六月,進軍宜水,與金將斡魯、婁室兩軍戰,敗績。
良輔既勝金軍,時久雨,謂金兵怯,恃眾不備。已,聞婁室出陵野嶺,留將拔離速扼險來拒,遂縱兵渡宜水,為方陣前突。婁室分軍為二,迭出迭入,轉戰三十裏,將近宜水,金都統斡魯軍又至,從旁合擊。良輔大敗,死者數千人,退走野穀,渡澗水,水暴至,漂沒不可勝計。
秋七月,遣使問遼主起居。
遼主既失西京及沙漠以南,遂由訛莎烈走石輦驛。金將蒲家奴追敗之,遼主悉棄輜重走。乾順遣大臣曹價奔問起居,饋以糧糗。
宣和五年、夏元德五年春正月,複發兵救遼。次可敦館,不得進。
乾順奉遼主命,遣兵屯於可敦館,相為聲援。金將婁室以兵戍朔州,築城霸德山。阻之,不得進。
按:夏與金兵勢懸殊,乾順不畏宜水之敗,複出師為遼聲援,霸德山之阻,乃力之不足,非心不誠也。書”複發兵“,書”不得進“,皆原其心而恕之。
夏五月,遣使迎遼主於雲中。
金都統斡魯遣斡離不、銀術可等襲遼主於陰山,諸王、妃、女悉被擄,遼主偽使乞降,而西走雲內。乾順知車駕瀕河,遣使往迎,請臨其國。
金人來誘叛遼。六月,遼使冊為夏國皇帝。因征兵,不應。
先是,斡離不追遼主至天德,遣使諭夏國,許割地議和,以沮救遼之心。遼主左右頗有知其事者。及遼主謀奔河西,中軍都統蕭特烈、同知檢點司事耶律懷義等諫,不聽,渡河次於金肅軍北。金候人吳十等偵言夏國已迎護遼主渡大河矣。斡離不又遺乾順書曰:”奉詔有雲:夏王,遼之所出,不渝終始,危難相救。今茲已舉遼國,若能如事遼之舊以效職貢,當聽其來,若遼主至彼,可令執送,割地酬勳。倘有疑貳,恐生後悔。“書至,會遼主遣使冊乾順為夏國皇帝,命益發兵來衛。乾順不應。
按:匹夫不可奪誌,矧一國之主哉!當乾順救遼之時,問起居,請臨幸,苟守此誌不渝,金源雖狡,焉得致之。乃始懼兵威,繼貪土地,漸易初心,頓忘舊好。雖金人實誘之,而乾順之為德不終,亦無所辭罪矣。
宣和六年、夏元德六年春正月,奉表稱藩於金。金賜以遼西北地。
乾順既與遼異,遣禦史中丞芭裏公亮奉表金主,請以事遼之禮事金,因受賜地。金都統粘沒喝承製,割下塞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刺部吐淥濼西之地與之。濼西,本拓跋地,向為遼侵取者也。
按:此夏國臣金之始。既稱藩,複得地,其叛遼益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