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要講的是日本“明治維新”。

大家都知道,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封建枷鎖的束縛,從此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為什麼叫“明治維新”呢?因為主要的變革產生在明治天皇在位期間——這位明治天皇本名叫做睦仁,“明治”是他的年號,統共45年。

“明治維新”是一場水到渠成的變革,不是革命,流的血很少,因為該流的血在這之前就已經流得差不多了。

1867年1月30日,睦仁的老子統仁也即孝明天皇突然駕崩,15歲的睦仁繼位,並且在次年也即1868年的1月9日正式舉行“踐祚”典禮,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1867年是孝明天皇慶應三年,1868年前半年是慶應四年,後半年是明治元年,就在從慶應向明治轉化的這短短一年多時間裏,日本國內爆發了一場大規模內戰,因為1868年是農曆戊辰年,所以習慣上稱為“戊辰戰爭”。

通過“戊辰戰爭”,把持日本政權、代表腐朽封建利益的“江戶幕府”被推翻,以年輕的明治天皇睦仁為中心的新政府迅速組建了起來,新政府的施政口號就如同睦仁登基誓言中所說:

“廣興公議,萬機決於公眾;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使各遂其誌,人心不倦;破舊來的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理正氣……”

這個時候封建勢力仍然存在,舊的製度尚未完全廢除,但阻撓曆史發展的總頭領江戶幕府已經倒台了,新政府所要鏟除的不過是地方上零星反對聲浪而已,所以此後的改革也即“明治維新”,即便說不上一帆風順,倒也水到渠成。

天幹十年一輪換,“戊辰戰爭”30年後的1898年又是一個“戊”開頭,是農曆戊戌年,清朝的光緒皇帝也想效法“明治維新”搞一場大變革,富國強兵,然而僅僅一百天就可悲地失敗了——所以叫“百日維新”。為什麼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舊勢力的總代表、總頭目慈禧還沒倒台,舊的不除,新的不來,慈禧一反撲,光緒皇帝的雄心壯誌、康梁加六君子的變法圖新,就全都化成了泡影。

所以水到渠成的明治年間的變革,其實沒有什麼可講,為維新鏟除舊勢力、開辟道路的“戊辰戰爭”才真的驚心動魄,異彩紛呈。當然,日本雖然比不上咱們中國,也算是上千年的封建古國了,舊勢力不會一年就倒,也不會一場戰爭就掃蕩幹淨,日本近代化的變革之路也是蜿蜒曲折、走走停停的,廣義的“明治維新”不僅僅要包括睦仁登基後的政策變革,也包括“戊辰戰爭”甚至更往前推,包括了江戶幕府垮台的整個經過。

咱們要說的,就是廣義的“明治維新”,並且必須從維新派不共戴天的大敵江戶幕府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