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格的“麵具”(2 / 2)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指出,“麵具”其實是每一個人公開的自身,它是由於人類必須在社會中充當某種角色而發展起來的,並且是人們據以互相了解的那部分精神。可以說,“麵具”是人們從自身中篩選出來公開於眾的一個側麵。

既然“麵具”隻是人的精神的一部分,是表現於外的人格,那麼把人格麵具與人的整個精神等同起來就是錯誤的,人們應該認識到,人格麵具隻是他們交往中的一種身份證明,而不必然就是他們潛在的、完整的、真實的人格。

如果有人不幸地將二者相混同,那他無疑就會迷失自我的本質。就會蒙受麵具的重壓,其正常的人格就會因此而遭到扭曲。榮格把那種過分偏重人格麵具的現象調侃地稱作“麵具的通貨膨脹”。人參與社會生活,注定要戴上人格麵具。而源自個人或社會原因的“麵具的通貨膨脹”又會使人感到壓抑,感到自身人格表現的失敗,感到人格的扭曲。二戰以後的西方之所以會相繼出現“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緣由正在於人格麵具重壓造成的角色認同的迷失和人格表現的錯位。

在現代西方,人格理論家更注意透過人格麵具抓住人格中潛在的東西,他們認為隻有把潛在的人格與外表的麵具人格結合起來,才能說明一個完整的人格。這就涉及潛意識的問題。潛意識處於人格結構的深層,它非常隱秘地決定著人們的人生姿態。

人格結構中潛意識的存在,充分體現了人格內在的複雜性、多樣性。

人格不僅有表露於外的一麵,也有深藏於內的一麵。有些人因無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協調,因而造成人格分裂,以致行為反常或思維混亂。

對由雙重人格導致的變態心理和行為的描述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研究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已為公眾所熟悉。當然,大多數人還是能夠在表層人格和深層人格之間取得相對穩定的協調的。盡管人們難免苦惱、煩悶,渴望超脫,渴望宣泄,但他們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人格。

在一個穩定的人格結構中,人們通過人格麵具把自己展現給他人,並且在不打碎這副“麵具”的情況下受到潛意識的製約。

麵具和潛意識的綜合才能構成對人格的完整刻畫。路易·波拿巴成為拿破侖三世,但除了給他一個法國皇帝的表層人格之外,並不能改變其潛在的懦弱基因。

潛意識其實是人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意念,或是一種情緒化的觀念,或是一種受壓抑而未能充分發揮的心理特性。它可以植根於個人的遺傳,也可以植根於集體的經驗。但無論怎樣,它都是人的表層麵具之下深藏著的人格要素。

當我們探討人格問題時,我們必須認清麵具和潛意識在人格結構中的相互關係,以求能在完整的意義上理解人格,理解人格之於人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