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生”的笛卡兒(1 / 2)

勒內·笛卡兒是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奠基人之一,數學家、物理學家。

笛卡兒出身貴族家庭,幼年喪母,八歲時被送入一所教會的學校,接受傳統典籍教育,但他逐漸對數學和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興趣。1612年在該校畢業後,繼續從事研究。在當雇傭軍軍官和後來旅遊期間,到過荷蘭、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閱讀“世界這本大書”,堅持科學研究,並結識了許多有名的科學家。1629年他賣掉了法國的地產,移居荷蘭。他在荷蘭20年間完成了他的主要哲學和科學著作。1649年他應瑞典女王邀請,赴斯德哥爾摩講學,次年在瑞典逝世。笛卡兒的主要哲學著作有:《方法論》(1637年),《形而上學的沉思》(1614年),《哲學原理》(1644年),《宇宙論》(若幹部分),等等。

1596年3月31日,笛卡兒出生在法國巴黎西南方土倫省的拉·近伊城的一個貴族家庭。笛卡兒家有領地,他父親是布列塔尼議會議員。這種議院並不是英國式的議院,而是一省的高級法院。小勒內生下來就不很健壯,但是很機靈。母親生下他不久就一病身亡,小勒內也差一點夭折。

幸虧一位好心的保姆代替了母親,精心養育,使他起死回生。因此起名為René(法文“重生”的意思)。父親再婚後,他的生活就都由保姆照料。

小笛卡兒從小就很好奇,喜歡問東問西,很難使他滿足。父親很早就注意到他的才華,常常稱他為“我的小哲學家”。

1612年,他去波埃頓大學攻讀法律,4年後,以最好的成績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616年,他和幾位青年一同來到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巴黎是當時最有名的文化中心、科學中心。他想在這裏接觸各方麵的人,取得新思想和新知識。這位貴族青年衣冠楚楚,腰懸寶劍走進了社會界。巴黎的上流社會是闊氣的,不斷的豪華宴會,彬彬有禮的應酬交往,開始雖然使他感到新鮮,但是不久他就厭煩了,覺得徒費光陰,乏味得很。盡管表麵上像個公子兒,也很受新朋友的歡迎,但他已失去了興趣。他真正關心的是數學。於是他下決心往郊區一躲,隱姓埋名住下來一個人研究他的數學、物理學問題去了。為進一步了解社會,他決定外出遊曆。巴黎雖然熱鬧,畢竟不是大世界,還是走出巴黎,走出法國,去讀世界這本大書吧。

1625年,笛卡兒結束遊曆,返回巴黎,先住在他父親的朋友家裏。那時,他在學術界已頗負盛名,來訪者絡繹不絕。這使生性喜歡安靜和沉思的笛卡兒不勝煩惱。幸虧拉夫累舍時的好友梅色納神甫給他找了一個清靜的地方。他不辭而別,到那裏去從事科學研究,總結他多年遊曆所得的收獲。

當時,法國宗教傳統勢力還比較強大,他深知自己的思想與教會大相徑庭,在法國很容易被視為異端。他向往資產階級已經掌權的荷蘭。

笛卡兒的著作幾乎全是在荷蘭寫的。1628年,寫出了《指導心靈的規則》,包括三部分,討論科學研究方法的。這本書笛卡兒生前沒有發表,到1684年才發表了一個荷蘭譯本,拉丁原文是1701年在阿姆斯特丹印行的。拉丁文是當時歐洲學術界通用的書麵語言。用拉丁文寫作,說明笛卡兒當時還隻想同文人學士討論學術問題,無意向廣大民眾輸送自己的學說。1629年-1634年,笛卡兒專心寫一部巨著《論宇宙》,這本書的目的是說明自然現象,全部物理學,采納了不少伽利略的觀點,包括太陽中心說和地球運動說。大家都知道,這是哥白尼學說的發展,是當時最先進的學說,西方人還普遍地不知道或者不接受,明末西洋教士利瑪竇傳授給中國人徐光啟《寰有詮》裏就根本沒有,隻是講經院化的亞裏士多德學說。

笛卡兒想傳播它,而且用當時的白話文——法文來寫,是很有膽識的。可是1633年消息傳來,說羅馬教廷傳訊伽利略,要他認罪,否定日心說,據說還用過刑,威脅要燒死他。這令人想起不久前宗教裁判所對布魯諾判處火刑,不寒而栗。雖然荷蘭是新教國家,羅馬教廷管不到,可是笛卡兒畢竟是天主教徒,他不能不慎重考慮。為了避免卷入這場文字獄,笛卡兒終於決定不寫了,並表示生前不再出版任何東西。

可是各方好友都急切看到他的新發現。在朋友們的勸說下,笛卡兒把《論宇宙》的主要部分整理成三篇論文——數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幾何學》,以及《屈光學》《氣象學》,又寫了一篇序言,即哲學史上的名著《科學中正確運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論》(簡稱《方法論》)。1637年6月8日在萊頓匿名出版,沒有索取任何報酬。這本書出版以後很快譯成拉丁文,他本人親自校訂,以供學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