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用間第十三(1)(2 / 3)

間諜有五種類型,分別是: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這五種間諜同時運用,可使敵無從了解我用間的規律,用間的莫測高深,就好像神妙的法術,真可說是國君的法寶。

間諜的活動方法

所謂“鄉間”,是利用敵國鄉裏當地人做間諜;所謂“內間”,是利用敵國官吏作間諜;所謂“反間”,是利用或收買敵國的間諜而為我所用;所謂“死間”,是故意泄露假情報,讓敵國間諜帶著假情報傳回敵國;所謂“生間”,是派間諜赴敵國刺探敵情,返國報告。

軍中一切事務,沒有比間諜更親信的,沒有比間諜的賞賜更厚的,沒有比使用間諜更機密的。不是才智過人的將帥,不能運用間諜;不是大仁大義的人,不能指使間諜;不是心思精細、手段微妙的人,不能判斷情報的真偽。微妙啊!微妙!無處不可使用間諜呀!但是用間必須特別留心,間諜工作尚未展開就走露消息的話,間諜和告密者都必須被處死。

凡是要攻擊的敵軍,要占領的城塞,要刺殺的敵人,務必叫我方的間諜探聽清楚其主將、左右親信、招待賓客的秘書或副官,守門的警衛、勤務人員的姓名。同時必須找出敵方派來臥底的間諜,視情況以利誘之,經開導說服後,放他回國,擔任我們的反間。借助反間的運用培養鄉間,如期回來報告敵情。以上五種間諜的運用,國君都應了解,而運用的關鍵就在於反間。因此對擔任反間任務的人,必須給予優厚的待遇。

從前商朝能滅夏而起,是因為伊尹曾在夏朝為官;周朝能更夏而起,是因為重用了商紂時的薑子牙。所以明智的國君和將帥,運用智慧高超的人為間諜,一定能成大功。這是用兵作戰的要訣,也是三軍行動的指針。

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兵家使用範例

預先偵知敵情

“動”,行動、舉動,這裏指出兵。“動而勝人”,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先知”,預先偵知敵情。

用兵的法則,首要的事情是研究各種情況。在戰前,要判斷敵軍將帥指揮才能的優劣,敵人力量的強弱,兵員的多少,地形險要還是平坦,糧草缺乏還是充實,估計已經明確,然後再出動軍隊,就沒有不勝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組建了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而歐洲各國則對其威力缺乏應有的認識。戰爭剛剛爆發,德軍的裝甲兵團便在航空兵掩護下席卷整個歐洲。德軍對西歐作戰僅用了44天,使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相繼淪亡,英國退守本島。尤其是法國的徹底失敗,令世界無比震驚。後來英國.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在其所著《戰略論》中指出:法軍的主要弱點,不在他們的數量方麵,也不在裝備的素質方麵,而是在他們的理論方麵,他們的思想遠不如對方那樣進步,根本沒跳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圈子。可見,“先知”對戰爭的勝負能產生多麼大的影響。

公元523年,蕭澤打敗侯景後在江陵稱帝,是為梁元帝。梁元帝為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結好北齊。而與梁元帝作對的蕭瑀卻投靠西魏,並請西魏討伐蕭澤。宇文泰正欲經營江漢,遂命柱國大將軍於謹率大將宇文護、楊忠南征蕭澤。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十月,於謹從長安出發。西魏的荊州刺史長孫儉問於謹說:“你站在蕭澤的立場上,認為他應當怎麼辦?”

因於謹對蕭澤進行過詳細研究,便胸有成竹地回答說:“他耀兵漢沔,席卷渡江,直據丹陽,依靠王僧辯、陳霸先,此為上策;將江陵外城居民移至子城,修竣城牆,等待援軍,此為中策;如果不能移動外城居民,而據守整個城郭,此為下策。”長孫儉又問:“你估計蕭澤會采取哪個對策?”於謹說:“一定會采取下策。”長孫儉問:“為什麼?”於謹說:“蕭氏保有江南已經數十年了,因為中原多事,一直沒有機會向外發展。他認為受北齊牽製,不能分出力量對付他,再加上蕭澤懦弱無謀,多疑少斷,老百姓都貪戀舊居,不願遷移,所以他隻能采取下策。”

11月初,於謹揮軍渡過漢水,令宇文護自西路向武寧(今湖北荊門縣北),楊忠自東路向江津(江陵渡口),以截擊梁軍退路。梁元帝蕭澤果然如於謹所料,采取防守整個城郭的策略。他命令所屬軍民在外城周圍豎起了60裏長的木柵和數十座城樓,然後分兵把守。於謹進至城外,將江陵緊緊包圍。11月15日,首先發動一次火攻,燒毀了木柵之內數千家居民,以及25座城樓。然後乘著梁軍人心惶惶之際,於謹下令攻城。至12月初,江陵城陷,蕭澤被擒殺。

這個事例證實了孫子說的“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商戰使用範例

沒有什麼事物不可以利用

“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對人生領域的啟示是:做一切事情,隻有預先了解情況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製定計劃方案,最終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