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九地第十一(6)(2 / 3)

在做事時,我們也難免像這位單身漢,當幸福女神前來光顧時不能把握住機遇。如果把機遇看成是某種資源的話,我們會發現機遇的損耗最大。

《人生成本論》一書這樣解釋“機遇”:“生命的流程像一條線,機遇則是一個點,沒有流程線,就沒有機遇的點。或者可以這樣說,‘機’是一條線,‘遇’是一個點。‘機’未必都能夠遇,‘遇’則必須有機。‘機’是為‘遇’交付的成本,‘遇’是‘機’的結果。”作者接著用具體的事物進一步說,人們曾有過一個比喻,把握市場好比老鷹捕兔子,市場機遇稍縱即逝。要捕捉到狡猾的兔子,老鷹必須做到穩、準、狠。機遇好像兔子,它是動態的,絕不是靜止的,機遇的性格就是誰也不等待。老鷹在天上盤旋,隻能說是“機”,老鷹捕捉到兔子那一刹那才是“遇”。

客觀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伴隨著這一發展過程的機遇也是不斷出現,不斷消失的。客觀世界生生不息,機遇也永無止境。對機遇必須有認識能力,有駕馭能力,不要與機遇擦身而過。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兵家使用範例

紙上談兵

孫子的用兵思想有許多重要內容,這裏所敘述的“踐墨隨敵”是其中之一。孫子的“踐墨隨敵,以決戰事”說的是實施計劃時要隨著敵情的變化而不斷加以改變,破除成規因敵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行動,以求戰爭的勝利。表明了他反對機械論觀點,崇尚隨機應變的思想。

在我國曆史上,趙括紙上談兵,導致全軍覆沒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小時候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口若懸河,一條一條的,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的父親他都不能放在眼中。趙奢死後,秦國趁機攻打趙國,趙王要讓趙括為大將帶兵打仗。藺相如說:“趙括隻懂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趙括的母親也請求不要派他兒子去打仗,她說:“他父親臨終時再三囑咐,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不要用他為將。”然而,趙王沒有聽藺相如和趙母的話,趙括以為自己讀了許多兵書,胸有成竹了,便帶領40萬大軍與白起率領的秦軍交戰。戰鬥中,他硬搬兵書上的戰法,不求變通,最後不僅自己中箭身亡,40萬趙軍也被白起坑殺。趙國國力從此江河日下,一瀉千裏。

趙奢說趙括讀過許多兵法,不知趙括是否讀過《孫子兵法》,即便他讀過了,也隻是讀死書,不能活學活用,不知變通。其實,《孫子兵法》中有許多部分闡述了隨機應變,如《虛實篇》指出的“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軍爭篇》中“懸權而動”;《九地篇》中“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地有所不爭”、“軍有所不擊”、“途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等等,多視點、多方麵、多角度地闡述了因敵變化、隨機應變。

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生搬硬套兵書上用兵規則,不切實際;不肯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具體情況,最終隻能吃敗仗。孫子強調“踐墨隨敵”,敵變我變,隨敵應變,堅決反對那種死抱著計劃不放的僵化、機械、教條主義。指揮員不善變,隻能被動挨打。

隨機應變,也有不同的區別,有的指揮員隻能被動地應對,機械地演變,這不是真正的變。真正的變,應該是相對於對方的更高層次的創新、發展、伐謀,是以變製變,爭取主動。所以,“踐墨隨敵”、“懸權而動”等,所意蘊的都是“靈活”的基本思想,貫穿的是一個“活”字。活則神,僵則死,這是用兵的基本道理,也是孫子兵法的基本精神內核。

商戰使用範例

拒絕陌生行業的誘.惑

有句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創業的確是一門大學問,盡管各行各業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但是每個行業之間又有許多區別,每個行業都有其自身的經營之道。所以,創業者切不可盲目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這方麵,有許多血的教訓值得我們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