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勞逸結合是基礎,張弛有度是法則(2 / 2)

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度的把握其實就是建立在對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其實,人與生俱來就都有一種個性,那就是不可複製性,一個人生下來就是獨一無二的。隻有充分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對自己有一個全麵的把握,才能規劃出適度的人生。有的人給自己定製的目標很大,但是他的能力卻很小,這樣的人做事情肯定是拔苗助長的結果,這樣的人一生基本上是在緊張與壓力中度過的;有的人天生具有極高的天賦,才華過人,但是他們卻想安於現狀,不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這種人最終肯定是碌碌無為,平凡地過著一生;有的人做事張弛有度,能縮能伸,收放自如,可想而知,這種人是何等瀟灑。

凡事得不到的就要學會放棄,不可勉強,隻要自己曾經努力過、奮鬥過就不會後悔。有句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知道,成功的標準不是隻有一個。

鬆弛有度可說明處理好生活與工作的關係。累了就要學會適當地休息、放鬆,以便更好的思考。不要做個像機器一樣的工作狂,隻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要常常給自己解壓的時間,這樣才能一直擁有最佳的工作狀態。而且,人生的全部不是事業,人生還有很多值得人們關注的其他的美麗風景。許多在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都並不是夜以繼日、沒日沒夜的工作和學習的。他們的張弛有度的生活與工作證說明了一點,適當的“張”與“弛”是通往成功的秘訣。魯迅常常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書閱讀、學習,但是他必須在下午休息一會,以保持體力。馬克思也必須在長時間的寫作之外,創作幾首小詩,或者是演算幾道數學題以使大腦得到適當的放鬆,老舍喜歡在寫作閑暇時間養養花等等。這樣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你發現,在成功的道路上你已經走得太遠了,那麼,就應該學會停下來,並回頭看看。這樣,才不至於迷失了自我,忘記自己曾經走過的路。

如果你發現你已經被人孤立起來了,那麼就應該學會結識身邊的良師益友,這樣才不至於孤立無援,在關鍵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力量是如此薄弱……

其實,“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是大學問。縱觀古今中外的智者、賢人、哲人論述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說法。辯證唯物主義講到過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的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講究的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主張心理平衡;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其實,“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藝術講“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科學講究“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生活講究“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經商講究“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所以,“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哲學。“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