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希特勒的“秘密武器”(1 / 1)

1944年,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庫恩博士合成了類似於沙林的毒劑——梭曼。

梭曼,學名甲基氟膦酸異乙酯,代號GD,它是一種無色有微弱水果香味的液體,具有中等揮發度。沸點為167.7℃,凝固點為-80℃,因此,在夏季和冬季都能使用。其毒性比沙林約高兩倍,中毒症狀與沙林相同,但又有其獨特性能,一是在戰場上使用時,它既能以氣霧狀造成空氣染毒,通過呼吸道及皮膚吸收,又能以液滴狀滲透皮膚或造成地麵染毒;二是易為服裝所吸附,吸附滿梭曼蒸氣的衣服慢慢釋放的毒氣足以使人員中毒;三是梭曼中毒後難以治療,一些治療神經性毒劑如沙林中毒比較特效的藥物,對梭曼基本無效。德國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合成梭曼所必需的一種叫吡呐醇的物質缺乏而未能生產梭曼。戰後前蘇聯對梭曼“情有獨鍾”,在其化學武器庫中一種代號為BP—55的毒劑就是梭曼的一種膠黏配方。連美國的一些化學戰專家也不得不承認,梭曼是前蘇聯在化學武器方麵所做的非常明智的選擇。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曾花了很大的力量去尋找所謂的中等揮發性毒劑。但無數實驗結果表明,最好的中等揮發性毒劑還是梭曼。講了這些,答案也就出來了,希特勒所說的新武器其實就是塔崩、沙林和梭曼這3種神經性毒劑。神經性毒劑的出現,為毒魔家族增添了一支新的生力軍,它以無以倫比的劇毒性和速殺性,毫無爭議地取代了芥子氣而榮登毒魔之王的寶座。同時其良好的理化性質,適用於各種戰術場合和目的,很快成為了化學戰的寵兒。而在它誕生的最初日子裏,即二次世界大戰中一直為納粹德國所壟斷,並成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知識點

沸點

沸點是指物質沸騰時的溫度,更嚴格的定義是液體成為氣體的溫度。液體在未達到沸點溫度時也會通過揮發變成氣體。然而,揮發是一種液體表麵的現象,也就是說隻有液體表麵的分子才會揮發。沸騰則是在液體的整個部分發生的變化,處於沸點的液體的所有分子都會蒸發,不斷地產生氣泡。

沸點和當水汽壓力與環境壓力相等時的溫度有關,也就是說,沸點和氣壓是有關的。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沸點都是在標準大氣壓下測量得到的(即101325帕斯卡,或1atm)。在海拔較高的地區,由於氣壓較低,沸點也相對低得多。當氣壓上升,物體的沸點相應上升,達到臨界點時,物體的液態和氣態相一致。物體的沸點不可能提高到臨界點以上。反之,當氣壓下降,物體的沸點相應下降,直至三相點。同樣地,物體的沸點不能降低到三相點以下。

延伸閱讀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為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1919年,希特勒因軍隊任務而認識納粹黨,並在之後不久加入,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23年因啤酒館政變被捕入獄之後,他以泛德意誌民族主義、反猶主義、反資本主義及反共主義等宣傳手段得到支持。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快速將德國變為一黨專政。希特勒極欲建立納粹霸權於歐洲,為求達到目的,他以外交政策主張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及德國重新武裝。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之後的3年裏,德國及其他軸心國占領了大部分的歐洲、北非、東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然而1942年之後,盟軍開始反攻,德軍漸居劣勢。至1945年,盟軍已反攻解放遭德軍占領的大部分地區。而在戰爭之中,歐洲猶太人遭受到種族滅絕。1945年4月,前蘇聯紅軍逼近柏林之時,希特勒與其女友愛娃·勃勞恩結婚並在次日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