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毒劑裏的“閃電殺手”(1 / 1)

人們也許並不陌生,1995年的3月21日,在日本東京地鐵站發生了一起轟動世界的毒氣事件,造成5000多人中毒,其中11人死亡。事件發生後日本國內一片恐慌。警方全力偵查,證實為奧姆真理教所為,當即逮捕了真理教頭目,並進行了公開審判,將真相公諸於世。恐怖分子使用的是什麼毒劑能造成如此大的傷害呢?這就是“沙林”毒劑。它並非現代高科技的產物,早在40年前就有了。

沙林,學名甲氟膦酸異丙酯,國外代號為GB。它也是無色、易流動的液體,有微弱的水果香味。其爆炸穩定性大大優於塔崩,毒性比塔崩高3~4倍。由於它的沸點低,揮發度高,極易造成戰場殺傷濃度,但持續時間短,屬於暫時性毒劑。沙林主要通過呼吸道中毒,在濃度為0.2~2微克/升染毒空氣中,暴露5分鍾即可引起輕度中毒,產生瞳孔縮小、呼吸困難、出汗、流涎等症狀,可喪失戰鬥力4~5天。作用15分鍾以上即可致死。當濃度達到5~10微克/升,暴露5分鍾即可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沙林也是由施拉德博士發現的。繼發現塔崩以後,1939年在德國軍方為他提供的當時最先進的實驗室裏,他又開始了研究含有一個碳磷鍵(C—P)的含氟化合物,結果發現了比塔崩毒性更高的甲氟膦酸異丙酯。施拉德博士給它命名為“沙林”(Sarin),這是以參加這種毒劑研製的4個關鍵人物名字的開頭大寫字母組合而成的。他們是:Schrader,Ambros,Rudriger和Vanderlind。博士認為這一化合物作為軍用毒劑的潛力非常之大,於是立即把它送往軍械部化學戰局進行鑒定,並很快開始了生產工作。但在組織這一毒劑的生產中遇到很大困難。原因是合成毒劑的最後一步總是避不開使用氫氟酸進行氟化,而進行氟化處理就必須解決抗腐蝕問題。因而在施道潘和蒙斯恃的毒劑工廠都使用了石英和銀一類的耐腐蝕材料。後來終於研究出了一個比較滿意的過程,並於1943年9月在法爾肯哈根開始建立一座大規模生產廠。但在蘇軍向德國本土大舉進攻時,該廠尚未建成投產。故到二戰結束時,實際上隻生產了少量的沙林。

知識點

塔崩的性質與毒性

塔崩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液體,顏色依濃度高至低是無色至棕色。在常溫下具強揮發性,雖然揮發性沒有沙林或索曼高。塔崩易溶於水,所以作為化學武器,經常利用塔崩汙染水源。

塔崩會被漂白劑分解,但分解的同時也會產生有毒氣體氯化氰。

皮膚接觸塔崩後的症狀比直接吸入出現得較慢;即使中毒者迅速吸入超過致死量,仍能維持生命1~2小時。但經呼吸吸入致死量的毒氣一般會在1~10分鍾內死亡,而眼睛接觸到液體後人亦會在相同時間死亡。但是,若患者吸入少量至一般份量的塔崩後即時得到正確處理,通常可以完全康複。

延伸閱讀

毒蛇

在已知的超過600種有毒動物中,有1/4是蛇類。蛇毒一般是以蛋白質為主的複合物質,平常貯存在顱腔內的毒素腺中。所有毒蛇體內的毒素腺都會透過體內的管道,把毒素傳送到上齶的空心牙齒中。幾乎所有蛇毒都蘊含“玻璃酸酶”,這是一種會令毒素迅速擴散的酶素。

目前所有毒蛇的毒素成分,主要可分為細胞毒素(如出血毒素)、神經毒素及肌肉毒素(亦有混合型的毒素),這些毒素會直接攻擊生物的神經係統及肌肉係統,亦可能導致呼吸係統障礙、功能麻痹,最終令生物死亡。毒蛇多擁有前列管溝尖牙,能讓毒囊中的毒液透過空心的溝牙流出,有效地向生物注射毒素。

世界上的毒蛇大多為人類所忌憚,而不少人會以毒蛇的毒性來評定其危險性,但這並非絕對,一種毒蛇對人類的威脅性是要根據很多因素來評定的,除毒素威力外,也要考慮輸毒量的多寡、咬擊意願、性情態度、與人類接觸的頻密程度等因素。

治療及對抗體內蛇毒的最佳方法,一般是注射針對某種毒蛇毒素而特製的血清,以平衡或阻止毒素在人類體內所產生的各種負麵效果。但目前並不是每種毒蛇都有其專屬的療毒血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