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後來,是忍無可忍的後宮之主皇後娘娘聯合起了一眾妃子,把那個媚亂宮闈的禍水告到了太後那裏。太後鳳顏大怒,拖著病弱之軀直奔禦書房,厲聲威逼皇帝必須嚴懲此事。
皇帝怎會願意嚴懲,他從第一眼就喜歡上了那個女子,如今她終於肯對自己微笑,肯對自己撒嬌,肯對自己做以往不會做的各種各樣旖旎的事,他幾乎被興奮衝昏了頭腦,怎麼會嚴懲她呢。
可是,來自後宮的壓力,那麼大,那麼大。而後宮那群鶯鶯燕燕的背後,又連接著各個豪門貴族的家族勢力。作為皇帝,他也不得不暗暗歎氣。
隻是,他依舊從不曾想過要懲處她,大不了日後不那麼獨寵一人,大不了日後分一些關愛給別的妃子,他是如此自信,他可以把她回護得好好的。
所以他不曾想到,在他根本不曾露出任何端倪的前提下,她依然洞徹了那些風吹草動,留下一封書信,趁他有一日夜半還在禦書房處理政事,而自縊在了自己的寢宮裏。
獨寵四年之後,那個風光無限的女人,選擇了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的絕筆信裏,隻寫了一句話——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關於她那個自從出生之後就再不曾見過一麵,如今已然長到了四歲的孩子,她隻字未提。
她的自縊,讓後宮中妃嬪們的抗議與嫉恨終於平息了下去,作為皇帝,他終於不必再麵臨兩難的境地。
她的死,讓那些女人們趁了心,如了意,卻也讓皇帝,愈發不能忘記。那些噙著得意笑容的三千佳麗們,斷斷沒有想到,有的時候,死亡,才是最最霸烈的占有方式。
因為她的死,也因為她對自己兒子的絕口不提,讓那個心高氣傲的皇帝愈發愧疚得不能自抑,看著她慘敗枯萎下去的絕美容顏,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給她的孩子,最最好的補償。
他害死了那個孩子的父親,又對那個孩子的娘親保護不力,那麼,他所能夠給的東西,都可以給予。
從四歲之後,那個孩子,不再由那位很不受寵很不受寵的妃子撫養了。
皇帝給他選了另外一個不會生養的妃子來撫養,那位妃子很年輕,很溫和,笑起來,很像那個孩子夢裏夢到的,生母的樣子。
那個在他失了生母之後接替那位不受寵的妃子來撫養他的妃嬪的封號是——柔妃。
雖然生母從來不曾在自己身邊,甚至連見一麵都是天方夜譚都是異想天開,可是她活著,自己才有見到她的希望,她活著,自己才有見到她的可能,可是,如今,她死了。
她死了,就等於,他再也沒有希望,與她團聚。
這個時候出現的柔妃,出現得,那麼是時機。
她所給予的微笑,她所給予的關愛,都是這個孩子在這四年來幾乎從來不曾享受過的待遇。彼時尚且年幼的孩子不明白的是,皇帝之所以會把他轉交給柔妃來撫養,還有一個更重要更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放眼全後宮,唯有柔妃背後的家族,才足以與皇後娘娘娘家的勢力相拒。
他要讓她的兒子,在他百年之後,繼承他的皇位,做皇帝。
柔妃足夠精明,她自己不會生養,又心知肚明皇帝對那個自縊而死的女子有著多麼濃鬱的癡迷,所以數年來,她悉心地嗬護著那個孩子,親眼看著他漸漸長成一個秀美絕豔的少年。她從來不去刻意爭寵,甚至,也從不允許他在外人麵前露出鋒芒。
她的隱忍與扮拙,不是沒有用的——多年來,私底下談及太子儲君的人選,從來沒有人,會想到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六皇子——舒鳶。
所謂韜光養晦,大約不過如此。
後來,他們終於等到了時機,皇帝染了重病,請遍了天下的醫者,都沒有人能醫治。奄奄一息的關頭,皇帝命人把那個已然長成了少年的皇子叫到了自己的龍榻前,他凝重地看了那個少年許久,最後卻是一個字都沒說,隻深深地歎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