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施工方案經濟性分析4(1 / 3)

施工組織方案是指單位工程以及包括若幹個單位工程的建築群體的施工過程的總體組織與安排方案,包括施工準備、勞動力計劃、材料計劃、人員安排、施工時間、現場布置及施工作業方法等。

1.施工組織方案的評價指標體係

研究施工組織方案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比選確定合理的總工期和重大的施工措施,並在總工期內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各類工程建設,並取得經濟效益。進度、質量、安全和成本指標是衡量施工組織方案是否適用、是否優越的關鍵性指標。施工企業在優化施工組織方案時,首先要明確方案優化的目的,分析進度、質量、安全指標與成本指標的關係,從而確定出評價指標體係。評價施工組織方案的技術經濟指標包括:

1)技術性指標

(1)工程特征指標。如建築麵積、各主要分部分項的工程量等。

(2)組織特征指標。如施工工作麵的大小、人員的配備、機械設備的配備、劃分的施工段、流水步距與節拍等。

2)消耗性指標

(1)工程施工成本。

(2)主要施工機械耗用量。

(3)主要材料資源耗用量。這主要是指進行施工過程必須消耗的主要材料資源(如道軌、枕木、道碴、模板材料、工具式支撐、腳手架材料等),一般不包括構成工程實體的材料消耗。

(4)勞動消耗量。可用總工日數、分時期的總工日數、最高峰工日數、平均月工日數等指標表示。

3)效果指標

(1)工程效果指標

①工程施工工期。

②工程施工效率。

③施工機械效率。可用兩個指標評價:一是主要大型機械單位工程量(單位麵積、長度或體積等)耗用台班數;二是施工機械利用率,即主要機械在施工現場的工作總台班數與在現場的日曆天數的比值。

④勞動效率(勞動生產率)。可用三個指標評價:一是單位工程量(單位麵積、長度或體積等)用工數(如:總工日數/建築麵積);二是分工種的每工產量(m、m2、m3或噸/工日);三是生產工人的日產值(元/工日)。

⑤施工均衡性。可用下列指標評價(係數越大越不均衡):主要工種工程施工不均衡性係數=高峰月工程量平均月工程量

主要材料資源消耗不均衡性係數=高峰月耗用量平均月耗用量

勞動量消耗不均衡性係數=高峰月勞動消耗量平均月勞動消耗量(2)經濟效果指標

①成本降低額或降低率。可用工程施工成本和臨時設施成本的節約額或節約率等指標。

②材料資源節約額或節約率。即實施該施工工藝方案後所采用的材料資源的可能節約額度或程度。

③總工日節約額。

④主要機械台班節約額。

4)其他指標,如縮短工期的節約固定費用、生產資金節約額、提前竣工獎勵等。

2.施工組織方案的經濟性策略

施工組織方案的經濟性策略主要依據施工設計圖紙和說明書,決定以何種施工順序來組織項目施工,決定勞動力計劃與人員安排和材料安排,采用哪種施工方法和機械設備,現場平麵如何布置,在施工合同規定的條件下,製定和選擇技術可行、保證安全、經濟合理的施工組織方案。

1)確定施工順序的經濟性策略

施工順序的作用在於可以在不增加額外資源投資的同時,加快施工進度,減少施工工期,將原來的施工成本降低,即可降低施工成本和機械設備的固定折舊費以及相應縮短工期時間內的間接成本。根據工程性質、施工條件不同,科學合理地安排施工順序,能夠使施工過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做到經濟的實現。

確定施工順序時,除了考慮必須遵循施工程序,符合施工工藝的要求,滿足施工質量的要求,滿足合同工期要求等技術指標外,還要重點考慮:

(1)施工順序安排能減少施工工作量和施工便利性。例如,地下室的混凝土地坪,可以在地下室的上層樓板鋪設以前施工,也可以在上層樓板鋪設以後施工,但前者更為經濟合理,因為它便於利用安裝樓板的起重機向地下室運送混凝土。

(2)必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建築施工大部分是露天作業,受氣候影響較大。在確定施工順序時,應重視當地氣候對施工的影響。例如,土方、砌體、混凝土、屋麵等工程應盡量避開冬雨期。在冬雨期到來之前,應先完成室外各項施工過程,為室內施工創造條件。

(3)必須考慮施工安全要求。合理的施工順序,必須使各施工過程的搭接不至於引起安全事故。例如,不能在同一施工段上一邊在吊裝屋麵板,一邊又進行其他作業。多層房屋施工,隻有在已經有層間樓板或堅固的臨時鋪板把一個一個樓層分隔開的條件下,才允許同時在各個樓層開展工作。

2)計劃安排的經濟性策略

施工計劃包括進度計劃、勞動力計劃、主要材料需求量計劃和施工機具需求量計劃等。計劃安排的經濟性策略一方麵要考慮各計劃本身如何安排更經濟的問題,另一方麵各計劃之間相互影響的經濟性。

(1)進度計劃

進度計劃的安排首先要考慮施工合同中對工期的約定,其次要考慮施工順序安排的經濟性,最後還要考慮各類施工資源的可得性。進度計劃方案的經濟性,要結合這三個方麵綜合考慮進行取舍。

實現進度計劃經濟性的策略過程如下:先按所確定的合理施工順序及各類施工資源的可得性和均衡性確定初步的進度計劃方案,這是一個最經濟的進度計劃方案;然後,將合同約定工期與初步進度計劃進行比選,以確定是否需要調整進度計劃方案。如果合同工期長於進度計劃,則可按目前的進度計劃實施;如果合同工期短於初步進度計劃方案,則需要調整進度計劃,壓縮某些工序的工作時間,滿足合同工期的要求,並將壓縮工期所增加的成本計入工程報價中;如果施工合同中約定了竣工工期提前獎勵條款,則要測算提前竣工需要增加的成本,並與所得的獎勵比較,確定是否值得提前竣工,以決定是否需要調整進度計劃方案。

此外,一般施工合同中都含有超期懲罰條款,由於施工過程中不可知的幹擾因素較多,工程施工超期現象時常發生,因此進度計劃方案所確定的工期應略短於合同工期,留下適當的機動時間,以保證進度計劃方案能應對工期風險。機動時間長短的確定依據施工企業在這一類工程及相應施工地區所積累的經驗。

(2)勞動力計劃

勞動力計劃和人員安排直接影響施工方案的勞動消耗量經濟效果指標的大小。勞動力計劃及各工種人員安排:一是要遵循施工順序,二是考慮企業相應工種勞動力資源的可得性,三是要考慮現場人員的均衡性。

勞動力計劃方案經濟性的策略過程如下:先根據進度計劃及施工順序,確定初步的勞動力計劃方案,包括所需勞動力工種的時間及數量。然後,根據勞動力資源的可得性(即,企業是否能保證在進度計劃相應時間點提供相應工種及數量的人員),在不能得到保證的情況下,在合同工期允許的範圍內調整勞動力計劃方案。超出合同工期允許調整的範圍,則必須考慮增加相應工種勞動力的雇傭,並測算增加的雇傭成本,並計入施工報價中。最後,還需要考慮現場人員的均衡性,即避免施工期間現場人員數量的劇烈變化,保證基本呈現一個逐步增加和逐步減少,並且是高峰點較低的勞動力需求曲線圖。均衡的勞動力需求計劃有利於減少現場臨時生活設施費用、現場管理費用和勞動力集聚所產生的窩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