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2 / 3)

然而,近20多年的現代工程建設中所形成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實踐,如可持續建築與設計、生態設計、節能建築和低碳建築等,讓我們反思工程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原則。我們需要回歸經濟學的本質來看這個問題。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而資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了效率和公平兩個標準。傳統的工程經濟學以利益最大化作為工程方案選擇的判據,是追求資源配置的效率。西方微觀經濟學試圖證明完全競爭下的市場機製通過對效率的追求,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但是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微觀政策實踐上效果並不佳。所以,一直以來,公平和效率是經濟學中的爭論話題。人們試圖在追求效率的同時,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公平。

在工程建設中,土木與建築工程類的各類專業工程師在投資、規劃、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進行著各種設計活動,這些設計活動從生產角度是生產設計產品,而從經濟學角度,它們扮演了資源配置的角色。工程建設及建築物消耗了全球大約60%的物質資源與能源,工程師設計決策合理性對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自明的。目前的工程經濟理論體係中,盡管公共項目評價強調社會效益,盈利性建設項目評價也考慮項目對公眾利益和環境的影響,但它們主要是從投資者或興辦者角度考慮滿足政府對環境和資源的規製要求,資源配置公平性要求並沒有體現在工程經濟學對工程師設計決策策略與方法的架構之中。而在現代工程實踐中,一些傑出的工程師對生態建築、低碳建築、可持續性工程設計的追求及成功的作品,表明了現代工程師在實現工程資源配置效率性的同時,已開始自覺地追求資源配置公平性。為此,本書在闡述傳統工程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提出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所構成的綜合效益最大化作為工程決策的準則,強調資源配置效率性和公平性兼顧的工程經濟理念。

可以預期的是,在現在及將來,工程師在工程實踐中對工程經濟性的思考和對社會與環境的關懷,不僅是專業人士的職業美德要求,而且是對其專業技能的一種考核準則。曾任世界生產力科學聯合會主席的裏格斯(J.L.Riggs)教授在1982年在其所著的《工程經濟學》(第2版)中就寫道:“工程師的傳統工作是把科學家的發明轉變為有用的產品。而今,工程師不僅要提出新穎的技術發明,還要能夠對其實施的結果進行熟練的財務評價。現在,在密切而複雜地聯係著的現代工業、公共部門和政府之中,成本和價值的分析比以往更為細致、更為廣泛(如工人的安全、環境影響、消費者保護)”(J.L.裏格斯著,呂薇等譯,1989:5)。中國工程院左鐵鏞院士也指出,“現代工程師所要關注的已經遠遠不僅是某項工程能否修建完成,還必須關注它是否經濟,它會引起什麼社會後果,它與人類的福祉之間是什麼關係”(陳寶泉,2007)。

工程經濟學在工程中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這也一定是你開始學習這門課程想知道的問題。這可從“工程”的定義來進行分析。

美國工程技術認可委員會對工程的定義是,“利用通過學習、實驗和實踐獲得的數學與自然科學方麵的知識,開發經濟地使用材料和自然之力的方法來造福人類”(沙立文等著,邵穎紅等譯,2007:4)。這一定義包括了三層涵義:一是技術層麵,即工程的物理方麵——科學和數學的某種應用能夠構造出各種結構、機器、產品、係統和過程;二是目的層麵,這些結構、機器、產品、係統和過程能夠做出高效的、可靠的且對人類有用的東西;三是經濟層麵,即經濟地設計和製造這些結構、機器、產品、係統,並使其能將自然界的物質和能源特性以最小的消耗轉化為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這三個層麵的涵義構成了工程的完整價值係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建築學院前院長赫什伯格(RobertG.Hershberger)教授將建築設計的價值要素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麵(赫什伯格著,汪芳、李天驕譯,2005:56):

人文價值要素:功能、社會、自然、生理、心理。

環境價值要素:場地條件、氣候條件、文脈、資源、廢棄物。

文化價值要素:曆史、製度、政治、法律。

技術價值要素:材料、體係、過程。

時間價值要素:生長、變化、永恒。

經濟價值要素:資金、建造、運行、維護、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