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以德報怨?呸!!(1 / 1)

像九邊九鎮中靠近京師的宣府鎮、薊鎮、密雲鎮等精銳邊軍,山西、陝西的戰兵,偏遠點的寧夏鎮邊軍,以及京師以南的河間府、保定府的戰兵,全部調集軍力準備前往京師勤王。

而更遠一點的南方各省也在調集重兵,鞏固當地,鎮壓亂黨亂民反賊作亂,剩下的調集一部分戰兵,沿著陸水兩路沿線北上。

尤其以南方魚米之鄉為主通過運河不斷地向北方輸送提供足夠的軍糧,已供軍隊作戰需要。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時期打仗的話糧草是非常重要的必需品,吃不飽怎麼打仗啊。

韃子南下入寇的原因裏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的糧食不夠吃,需要南下劫掠大量的糧食牲口。

如今韃子包圍京師,在直隸省四處擄掠的時間已過了近兩個月,而這個時候各地的勤王大軍也基本上靠近京師的範圍,已經進入直隸省的地界。

其中保定府的援軍,保定府知府楊開慧率領手下3萬戰兵,先行了幾十裏結果在房山與韃子兩藍旗相遇。

明軍還沒有來得及布陣,就被韃子集重兵把隊列衝破,大軍也被後金韃子所擊潰,楊開慧當場陣亡,3萬明軍四散奔逃,絕大部分成為韃子的俘虜,隻有一少部分遁入山林,逃過一劫。

結果這一戰就提醒了各路勤王大軍,不要走得太快,容易被韃子分頭擊潰。

剩下的所有勤王大軍也都一個個不敢衝得太快,大家都協同的一步一步慢慢的往前走,以保持一個整體行進速度,以及打架相距都不遠,遇上韃子,可以相互支援。

這個時候宣府總兵楊國柱率手下將兵通過鎮邊軍城,不斷向京城進發。

沿路派出夜不收通知各路援軍並向他們靠攏,以尋找韃子決戰,以期待將韃子攆回關外。

與此同時,張遠一行人,慢慢悠悠的在朝著自己的目標行進中,路途上遇到了很多的村莊,要麼是老百姓四散奔逃,隻剩下老弱走不動的留在了房子裏麵,以乞求韃子千萬別來能給自己留條命。

但是也有很多村莊讓韃子給屠了,很多屍體暴屍荒野,因為是大冬天屍體還都沒有腐爛,這慘劇觸目驚心,都讓人心裏很是難受。

張遠看著這幕慘劇,知道自己實在是無能為力,他隻是一個小人物,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來保障老百姓的安全。

張遠有驅除韃子,來保護老百姓不受傷害的這個想法,可是他很清楚,憑現在手裏不到幾十個人的兵,與韃子硬碰硬明顯就是雞蛋碰石頭,殺不了幾個韃子自己就會被韃子包圍,然後被斬殺殆盡。

這可能也就是這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的悲哀!

張揚這個時候就下定決心,要不斷的往上爬,成為更大的官,手裏有更多的兵,那個時候就可以保護更多漢人百姓受到女真韃子的屠戮,保衛我們自己的家園。

而且還要把這麼多年和韃子的血海深仇給回報給韃子,以牙換牙!以血還血!

張元知道在未來的近代總是流傳著一句話,叫做:“以德報怨”,很多人以這句話為古訓。

但是,請注意,孔子的整句話是怎麼說的。

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斷章取義的截取了孔子的話。

可惜曆代的統治者、儒家學說都願意認為,說是以德報怨,意思是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以達到不戰以屈人之兵。

可惜,中國人老是抱著這種心態,結果在近代被八國聯軍英法等劣徒,闖入中國發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以及小日本、俄國人從中國人身上掠走了大量土地和中國人的血汗錢。

以及屠戮了無數中國老百姓,這都是真正的血海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