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蘇農民媒介接觸現狀調查與分析(3 / 3)

在對江蘇境內農村媒介的生存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看出,江蘇省農民的素質相對較高,對各種現有的媒介均有所接觸並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媒介在新農村建設中顯示出較大的影響力,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誤區,就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擴大農民訂閱報紙雜誌的自主權

黨報、黨刊作為人民和政府的“喉舌”,其社會定位和都市報、專業報有著很大的差異,前者注重理論性、宏觀性,後者則注重趣味性、可讀性和操作性。黨報、黨刊的閱讀人群是“社會的主流人群,他們在社會中起主導作用,社會影響力會更大”(張春林:《論省級黨報改革的疑點、難點及特點》,載《新聞界》2005年第4期。)。但是在農村,我們還是要尊重農民的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資金。

2.因地製宜,優化農村媒介結構

目前江蘇省南北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因此對於各地區媒介的消費結構應當因地製宜,而不能“一刀切”,增加農村的經濟負擔。在經濟落後地區,報刊閱覽室的存在可以為農民提供較為便利的條件,滿足他們對於了解國家政策、農業改革、就業信息、休閑娛樂的需要。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農民根據實際需要自費訂閱報紙、雜誌比較普遍,因此設立報刊閱覽室有效性差,建議可以將這筆費用投入到一般農民家庭暫時還不能擁有、但信息量豐富、傳播速度快捷的網絡媒體建設當中,最大限度地優化農村現有的媒介結構。

3.媒介要提升傳播信息的可信度

對於農村失實、虛假的批評報道不僅違背新聞必須真實的原則,而且會誤導群眾,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傷害媒體的形象和輿論監督的聲譽,因此要切實提升傳播信息的可信度。在這方麵,媒介的決策者要做到透明公正,走出迎合大眾口味的誤區,把全麵客觀的報道理念落實到每個媒介從業者的內心深處,科學準確地分析和把握當前我國“三農”問題的形勢和任務。同時應當提升從業者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在吃透農業政策的同時,能夠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帶著深厚的感情深入到基層,對農村和農民作全麵、客觀的報道,堅決杜絕主觀臆斷。

4.在現有的媒介當中增加涉農內容,開辟農村版、農村頻道、農村網站在現有媒介傳播的內容中,涉農信息總體而言仍然是內容少、比例低。“沒有一種涉農傳媒是真正辦在農村的,也沒有一種傳媒完全依靠傳統的三農——農業、農村、農民信息能夠生存。”(童兵:《城鎮化:涉農傳媒必須麵對的潮流》,載《新聞愛好者》2003年3月。)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在媒介傳播過程中就可以忽視農村市場,減少涉農信息,恰恰相反,今天我們的媒介必須要加強報道如農村改革、科技致富、農村的法製掃盲、農民工進城、農村的留守老人和兒童等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才能夠在新農村建設的大環境中立穩腳跟、履行使命、爭取市場。在具體形式上,可以效仿某些都市報在當地發行時增設當地消費版這一模式創立農村版,為農民朋友開設一塊屬於他們的天地;而電視和廣播也同樣可以增加農村頻道,傳遞更多的涉農信息;還可以考慮報網合作,創建農村網站,為農民提供迅捷便利的媒介渠道。

5.重視法製信息的傳播

農業法製信息是目前農村迫切需要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受經濟、文化條件的製約,法律知識在農村的普及度不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遇到相關問題時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方式,或者是通過武力手段,不能真正維護自己的權益。調查所顯示的結果表明,涉農法製類信息的傳遞渠道很少,且受到限製。現有的農業報刊一般關注農村改革、科技致富的信息,法製類報刊中真正涉及“三農”問題的報道則少之又少,而農民往往對這類信息有極大的興趣。在報刊和廣播電視等媒介中應當考慮設置專欄來介紹相關的內容,並注意這類信息的實際操作性、傳播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