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中國青年農民媒介消費研究(2 / 3)

根據青年農民的這一消費特點,我們認為,媒介在農村的發展需要因勢利導,不宜采用和城市完全相同的策略。例如,我國在大力推廣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這無疑符合媒介技術發展的潮流,也從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但是,隨著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的發展,“完全免費”的無線電視在可接收到的頻道數量及其豐富程度上都停滯不前——如果說沒有倒退的話,一些富有特色的內容也不見了,因為一部分頻道和內容轉移到了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中去了。對於媒介日常花費相對較高的城市居民來說,這種發展思路有相當的可行性。然而,對於以“免費消費”為主,媒介年日常花費隻有一二百元的青年農民來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做?效果又會如何呢?很顯然,我們必須改變這種城市和農村采用同一種媒介發展策略的思路和做法,應該根據農村的消費現狀和農民的消費習慣選擇合適的發展策略,這樣才能保證青年農民以及其他農民媒介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媒介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青年農民各類媒介消費現狀分析

我們正處在媒體大變革的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對受眾的爭奪已經跨越了時空的邊界、城鄉的邊界。但是,不同的媒介產品傳播方式的區別,對農村的受眾市場作用的消長格外明顯,即使是在交通體係發達的今天依然如此。如報紙的傳播時效在農村遠遠遜色於電視和廣播,而網絡使用的成本較大又阻住了不少青年農民的網絡消費。那麼,麵對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網絡等不同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的媒體,青年農民是如何作出自己選擇的呢?在調查中,我們得出了下麵的相關判斷。

1.電視機的普及大大提高了青年農民對電視的接觸頻率,青年農民偏好收看省、市級和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張海濤副局長2005年4月3日在全國廣播電視服務“三農”高層論壇上講話時公布的數據,全國城市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已達到100%,有線電視基本普及(用戶數1.15億);而廣大農村的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也分別達到92.4%和94.3%。較高的電視人口覆蓋率,為青年農民的電視媒介消費創造了必要條件。但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電視接收設備,多高的電視人口覆蓋率都是沒有意義的,當然也不利於青年農民的電視媒介消費。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青年農民對多種媒介的接觸率、接觸時間兩個指標上,電視的數據都是第一位的,應該說,是電視機的普及大大提高了青年農民對電視媒介的消費。在我們設置的“您家擁有哪幾種電子媒介”的問題中,電視機的選擇同樣居首位。

電視對青年農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在日益增強,電視上的信息,特別是各種消費信息,也在引導著青年農民的日常生活消費,並使其漸漸脫離狹隘的農村生活消費圈,走向更廣闊的多元的消費市場,進而促進其思想觀念的轉變。在“電視、報紙、雜誌、網絡上的信息對您的日常購物如買服裝、食品、家電等東西有沒有影響”的問題中,有295人回答“有一點影響”,占59.0%,有65人回答“有很大影響”,占13.0%,兩項相加占72.0%,這說明電視等媒介的消費信息對青年農民的消費行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提醒電視等媒介要采取更有效的傳播手段,進一步加大對青年農民的各類消費引導。

盡管目前電視裏有關農村的電視劇題材較少,青年農民對電視中農民的形象大致還是肯定的。在“您認為電視中農民的形象是否真實”的問題中,43人回答“真實”,占8.6%,332人回答“大體真實”,占66.4%,兩項相加達76.0%。當然還有24.0%的青年農民回答“不真實”和“說不清楚”,這一比例也不小,因此要求電視劇工作者要真正實現“三貼近”,了解農村、熟悉農民、關注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創作出真正反映農村和農民現實生活的作品,為青年農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到目前為止,我國現行的廣播電視格局仍然是中央、省、市、縣“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廣播電視的管理體製仍然是四級混合覆蓋的條塊結合、以塊管理為主的“管辦合一”。經過多年來的競爭變革,中央、省、市的一些電視台都有較高的收視率。在我們的調查中,青年農民中117人、100人、179人“經常看的電視台”分別選擇的是市級、省級和中央電視台,占人數的79.2%,可見青年農民對省、市級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的偏好。畢竟,省、市級電視台尤其是中央電視台擁有較多的媒介資源以及人才和品牌的優勢,其製作的節目對青年農民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青年農民的選擇中也可以看到,省、市級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三者之間的節目各有特色,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這對青年農民的多層次、多角度的電視消費是十分有利的。

2.青年農民主要選擇當地報紙進行消費,較少選擇省級日報、晚報,喜歡閱讀報紙上與自己生活貼近和有用的內容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麵對各種報紙,青年農民選擇報紙與選擇電視台相反,即主要選擇當地報紙進行消費,而較少選擇省級日報、晚報。在“您能夠看到的報紙是哪些”的問題中,有138人選擇了市級日報,占27.6%,145人選擇了市級晚報,占29.0%,兩項相加占56.6%;而僅有62人選擇了省級日報,占12.4%,75人選擇了省級晚報(都市報),占15.0%,兩項相加僅占27.4%。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市級日報、晚報在當地的發行力量要比省級日報、晚報來得強,能爭取更多的訂戶;其次,市級日報、晚報的新聞報道要比省級日報、晚報的新聞報道更加“本土化”,更能吸引青年農民的“眼球”。因此,省級日報、晚報如何“入鄉隨俗”擴大影響,仍是一個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青年農民喜歡閱讀報紙上的什麼內容呢?我們設置了“天氣預報”、“本地(市)新聞”、“全國新聞”、“國際新聞”、“農村新聞”、“科技新聞”、“法製新聞”、“經濟報道”供青年農民選擇。統計顯示,青年農民最喜歡閱讀與自己生活貼近和有用的內容,這就要求報業經營者要充分了解青年農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愛好,以擴大在青年農民中的影響。

青年農民最愛讀的報紙內容是“天氣預報”和“本地新聞”。“天氣預報”有178人選擇“每天看”,占37.1%;有138人選擇“經常看”,占28.8%,“每天看”和“經常看”的人數達316人,占65.9%。“本地新聞”有112人選擇“每天看”,占23.3%;有199人選擇“經常看”,占41.5%,“每天看”和“經常看”的人數也有311人,占64.8%。“天氣預報”和“本地新聞”之所以有很高的選擇率,深受青年農民喜愛,原因在於“天氣預報”和“本地新聞”報道的內容與青年農民的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了解了天氣情況,青年農民就能適時安排農作、出行等等。而了解本地發生的新聞,青年農民就能根據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作出更有利於自己勞動和生活的決策。應該指出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們一般總是比較關心與自己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及有用的信息,因此,青年農民喜愛閱讀天氣新聞和本地新聞,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青年農民其次愛讀的報紙的內容是“農村新聞”、“法製新聞”、“全國新聞”。“農村新聞”有63人選擇“每天看”,占13.2%;有185人選擇“經常看”,占38.8%,“每天看”和“經常看”的人數達248人,占52.0%。“法製新聞”有60人選擇“每天看”,占12.5%;有200人選擇“經常看”,占41.8%,“每天看”和“經常看”的人數達260人,占54.3%。“全國新聞”有85人選擇“每天看”,占17.7%;有184人選擇“經常看”,占38.3%,“每天看”和“經常看”的人數達269人,占56.0%。

近幾年來,報紙在城市的發展速度緩了下來,報社之間的競爭近乎慘烈,城市的報業發展空間已經飽和。那麼農村呢?從我們調研的有關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報紙在青年農民中的消費明顯好於廣播、雜誌和電影。從青年農民現在消費報紙的情況看,調查顯示,有80人選擇“每年都訂”,占16.0%;195人選擇“有時候訂”,占39.0%;85人選擇“訂過幾次”,占17.0%,三項相加,有72.0%的青年農民曾自費訂閱過報紙。而且,目前有201人和17人分別“打算增加一點”和“打算增加很多”訂閱報刊方麵的費用,分別占40.2%和3.4%,兩項相加達43.6%。這從某種程度上表明,青年農民對報紙仍有較大的消費需求,報紙在農村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3.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在農村已有較大的發展,青年農民對新媒體有很大的期盼有關“新媒體”的概念,就其內涵而言,是指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張、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就其外延而言,新媒體主要包括光線電纜通信網、都市型雙向傳播有線電視網、圖文電視、電子計算機通信網、大型電腦數據庫通信係統、通信衛星和衛星直播係統、高清晰度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等等。據CNNIC的調查數據,至2005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的用戶數量達到1.1億;而根據信息產業部發布的通訊業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至2005年年底,中國的手機用戶達到39342.8萬戶。一般認為,城市居民特別是城市中的年輕人,已經成為新媒體消費的主要群體。那麼,中國的青年農民接觸新媒體的現狀如何呢?他們對新媒體有怎樣的認知?調查發現,中國農村的青年農民特別是較發達農村地區的青年農民,他們對新媒體的消費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青年農民對新媒體網絡和手機的接觸率已接近或超過廣播和雜誌; (2)青年農民對網絡的每天平均消費時間超越報紙,次於電視排在第二; (3)青年農民對網絡和手機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多接觸。

首先,在我們設計的調查問題“您平常能夠閱讀、收聽、接觸(使用)的傳媒有哪些”,我們列舉了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絡、電影、手機、什麼都不接觸供選擇,結果電視的選擇率最高,達到93.4%,接著依次是報紙(74.8%)、手機(58%)、雜誌(46.8%)、廣播(40%)、網絡(39.4%)、電影(27.8%),另有1.4%的人選擇“什麼都不接觸”。

中國青年農民對新媒體手機的接觸率已超越傳統媒體廣播和雜誌,僅次於電視和報紙,居第三位,而對網絡的接觸率則已接近雜誌、廣播。應該指出的是,目前多數青年農民使用手機主要的目的是進行語音通話,還沒有通過手機進行相關信息的服務和利用。但是,目前手機正在實現由人際溝通工具向大眾媒體的跨越,隨著3G技術的普及,人們通過手機不僅可以通話,還可以上網、讀新聞、收發Email、遊戲娛樂、訂購商品與服務等等,手機已不僅僅是現代通訊業的代表,而且已成為網絡媒體的延伸與組成要素。手機媒體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除了具有網絡傳播的各種優勢外,還具有高度的便攜性、私隱性和貼身性。基於此,我們可以斷言,對手機保持較高接觸率的青年農民,也很快會充分利用先進的手機媒體進行相關的信息獲得與服務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手機媒體的接觸使用率。其次,青年農民對網絡的每天平均消費時間超越報紙,次於電視排在第二。在我們的調查問題“您每天花多少時間接觸下列傳媒”,我們提供“半個小時以下”、“1小時左右”、“2小時左右”、“3小時以上”四種選擇。在上網一項,36人選擇3小時以上,66人選擇2小時左右,82人選擇1小時左右,128人選擇半小時以下,平均每人每天花74.2分鍾上網。第三,青年農民對網絡和手機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多接觸。在“您希望多接觸的媒介”的選擇中,電視的選擇人數最高,有285人,占57.0%,依次排列的是網絡:263人,占52.6%;報紙:194人,占38.8%;手機:150人,占30.0%;雜誌:122人,占24.4%;電影:103人,占20.6%;廣播:78人,占15.6%;無所謂:49人,占9.8%。從中可以發現,青年農民希望多接觸的媒介——網絡,排在第二位,手機則排在第四位,這是一個可喜的發現,表明當代青年農民對新媒介的敏感和高度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