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陰陽五行國學之本,看似簡單,卻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1.[Yinandyang,thetwoopposingprinciplesinnature,theformerfeminineandnagativeandthelattermasculineandpositive]
2.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3.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4.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陰,古作“侌”,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陰”;陽,古作“昜”,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陽”。“侌”字從今從雲,意為“正在旋轉團聚的霧氣”。“昜”意為“發散氣體”。可見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氣體”和氣體的“運動”這兩個角度定義“陰陽”的。古人不稱“陽陰”而稱“陰陽”,這與古人的世界起源邏輯有關。其世界創生次序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天地)……。“無極”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飄蕩的水汽。“太極”即圓心,而圓心的出現是和圓周運動的發生同時刻的。圓周運動的主體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轉起來後,逐漸形成為一根中空的雲霧氣柱,雲霧氣柱的進一步加速旋轉,就在上下兩端產生離心力,離心力使得雲霧中的輕揚物質上升而形成“天”,濁重物質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組成了“世界”(請參考百度百科詞條“昆侖”)。由此創生過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誕生於“雲霧水汽的旋轉”即“混沌的有序化運動”,而有了天地才有陰陽之分(沒有了世界,就等於回到世界的前狀態——“混沌”)。所以“陰”在“陽”前。
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係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這是從天地這一宏觀角度論陰陽。天地是古人類所知的最大的陰陽實體。從最大的陰陽實體論陰陽性質,有大陰陽囊括所有小陰陽的意思,也算高明之舉。但說不清楚何以陰在陽前,固定地稱“陰陽”,而非“陽陰”。難道是先有地後有天?這說不通。隻有從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說清楚何以陰在陽前。
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這還是從天地這一宏觀角度論陰陽。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案:這是從宇宙起源角度談到了陰陽,但不是對“陰陽”一詞本身進行定義或解說。道者,導也。導者,向也。當混沌水汽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就等於車輛上了正道,開始向目的地前進了。這種在正道上的有序運動導致了太極的誕生。太極就是“一”,它誕生於混沌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的那一時刻。太極一誕生,隨後而來的就是天地的出現。天地就是“二”。天氣下降、地氣蒸騰,二氣相合,其結果就是人的誕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萬物生靈,人是萬物生靈中最靈者,是它們的總代表。隨後世界萬物在陰陽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種群和數量的平衡。“負陰而抱陽”表示出了“陰”為“陽”的基礎或前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