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徹真的缺錢了,送錢給他,讓賜個爵什麼的,還有可能。實際上,漢武帝劉徹在最缺錢的時候確實這麼幹過。但是真的想跑官,那還是算了吧。
而荀昭對呂準說的話,也未必是實情。荀昭不但缺錢,而且很缺。
雁門一地,如果按照後世的地理劃分來看,是在山西一帶。
山西一帶,最出名的東西之一就是煤。煤這東西,如今被稱為石涅,已經早是有了。
尤其在雁門一帶,常常扒開了一座小丘,根本不需要深挖,就能取出煤來。北麵諸郡的百姓,也多有取石涅回家代替柴禾和木炭用的。
隻不過,眼下除了荀昭之外,幾乎沒有人還知道這東西其實還能有更大的用處,那就是煉鐵。
煉鋼,荀昭倒是想,但是荀公子自覺沒有這樣的把握真能煉出來。當年在化學課上學過的那些東西,如今大半已經是記憶不清楚,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但是煤燃燒的溫度,比起木炭來要高上許多。如今的大漢,雖然已經大多用鐵器打造兵器和農具,但是煉鐵的時候,仍然是使用木炭的時候比較多。
就算知道石涅可以代替柴禾來用,可是一來如今煉鐵大多是在長安等地,那裏尋常見不到石涅,二來也不知道石涅燃燒的溫度要比木炭要高。
還有其他許多事情,隻要是荀公子能想的起來的,都想去做一回試試。可是無論想做什麼,都需要用到金錢。果然是無論什麼時候,都是無錢寸步難行啊。
但是除了錢,荀昭要做的事情,也不希望輕易被別人探知。這樣一來,就需要有其他人的配合幫助了。
雁門太守馮敬雖然為人也不錯,可是畢竟和荀昭談不到一起。而呂準作為此地的邊軍之長,也更有其便利。
都說這世上不在乎錢的人很多,可是真正不在乎的又能有幾個。《水滸》這本書,荀昭也看過不少次,裏麵的英雄好漢,個個豪氣萬丈,仿佛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實際上,宋江等人之所以能落下好名聲,最大的長處也無非是仗義疏財,於是引得江湖好漢倒頭便拜。說來說去,其實還是一個“錢”字在作怪。
“呂兄若還要推辭,莫不是看不起小弟。”荀昭既然已經把話說出了口,自然也不肯再收回來。
“君子之交淡泊如水,呂兄何必對財物如此看重。”這句古人的話,在荀昭口中說起來,似乎也更有了幾分深意。
“那……愚兄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呂準心裏極是歡喜,點著腦袋,答應了下來。
沒想到自己答應了蘇津,幫他做一回說客,居然還有這樣的好處拿,就連呂準自己也絲毫沒有想到。
“愚兄這回來,是還有一事想要轉告賢弟。”呂準頓了半刻,又繼續開口說道。
“呂兄直說便是。”荀昭隻當呂準是還有其他事情相求。
“太守大人今日早上下了軍令,召集郡中六百石以上的軍職入府商議大事。”出乎荀昭的預料,呂準這回說的,卻是一件正事。
“賢弟既然是郡中的軍司馬,也算是在其中,既然愚兄正好來賢弟之處,便一並轉告了。”
“哦,可是有匈奴入關?”荀昭略想一下,便想到了匈奴人的身上。
雁門一帶最大的事情便就是抵抗匈奴了,而馮敬在這個時候召集軍官商議大事,莫不是發現了匈奴人行動的蹤跡。
“眼下剛值開春,匈奴人也正是馬瘦之時,倒是並未見有邊報。”呂準低頭想了片刻,回答荀昭。
“不過我曾是聽說,太守大人近來曾是請到了一位先生。”呂準頗有些神秘的對著荀昭說道。
“先生?”荀昭有些不解,是個什麼樣的先生,竟然能讓呂準也這樣一副神秘的模樣。
“此人據說在匈奴已經居住了有數年之久,熟知匈奴諸部的情形和習俗。”呂準對荀昭也不隱瞞,把自己知道的全都說了出來。
“上回太守大人命我去善無,便是依照此人的指點,去打探匈奴在邊外的動向。”
“哦。”荀昭皺了下眉頭,“莫不是太守大人想要出擊匈奴?”
“隻等後日入府,便該是可以知道了。”呂準現在所能知道的情況,也確實隻有這麼多了。
不可能吧,荀昭又皺了下眉頭,低頭苦思,好象在曆史上,並沒有這麼一出啊。馮敬什麼時候有了這麼大的膽子和能力,自己以前可從來沒有聽說過此人的名聲。(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