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園區道路設置蓁山環山路,並充分利用現有道路,結合現場地形,合理布置路網,形成步行道、車行道合理完備的交通網絡。
一、車行道
蓁山環山路、杏壇路、乳子路的建設,將為園區提供環形車行道。車行道寬為4~7米。
二、步行道
以校史路做為主步行道,結合現狀地勢與專類園的設置,合理布置全園步行道,滿足所有專類園區的通達性。人行道寬為1.5~2米。
1.甬路
杏壇廣場兩側甬路,設計似飄帶的形式,分別以山下的思源湖和乳子湖為起點,與規劃的環山路相接,用長150厘米、寬60厘米、厚5厘米的花崗岩石板鋪設,自然彎曲上升,西側盤旋至杏壇廣場。既顯靈活大氣,又為遊人步行觀景提供方便。
2.校史路
校史路(University History Road),為校友園(植物園)主步行道,由校友廣場至黃金頂主峰,全長700米。以杏壇為界,分為南路、北路。校史南路共有266級台階,長265米,刻寫魯東大學(1930—2010)各個階段發展曆程的重大事項,為2010年校友慶祝建校八十周年捐資建設。校史北路,長435米,為魯東大學(2011— )未來發展重大事項的預留空間。
※校史路大事記銘刻※
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
(1930.6—1937.11)
1930年6月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在萊陽創建;11月首屆招生80人。
1931年9月學生自主成立抗日救國委員會。
1932年10月中共第二鄉師支部委員會成立。
1933年10月學生自主創辦實驗小學,免費招收學生。
1934年2月學校更名為山東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1935年9月何其芳到校任教。
1936年2月創辦《呼聲》刊物。
1937年1月吳伯簫到校任教;11月臧克家到校任教。
膠東公學
(1938.8—1946.6膠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於1939年2月並入)
1938年6月在二鄉師的基礎上建立膠東公學,設址黃縣中學;11月招收學生250人。
1939年2月膠東公學與膠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合並。
1940年5月膠東公學複學,舉辦短期師範班。
1941年3月膠東公學出版校刊《膠公生活》。
1942年8月膠東公學成立“抗日救國會”、“膠東青年抗日先鋒隊”。
1943年8月膠東公學擴大招生,共16個班,在校生800餘人。
1944年10月學校在大生產運動中收獲稻穀3萬斤。
1945年2月膠東公學開始實行教育改革和深入進行整風運動;6月招收新生100餘人。
膠東師範學校
(1946.6—1950.7)
1946年6月膠東公學師範部改建為膠東師範學校。
1947年9月膠東師範學校遷至海陽縣,在校生400多人。
1948年1月膠東師範學校停辦;12月膠東師範學校在萊陽複校,在校生222人,教職工38人。
1949年9月膠東師範學校招收新生122人,在校學生達到369人。
山東省萊陽師範學校
(1950.7—1958.8)
1950年7月膠東師範學校更名為山東省萊陽師範學校。
1951年全校組織為抗美援朝捐獻活動。
1952年2月學校開展“三反”運動;在校生929人。
1953年3月學校成立了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1954年6月學校被省教育廳、省體委確定為全省重點試行勞衛製學校;在校生888人。
1955年5月學校公布實施教職工勞動紀律暫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