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中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片田園,每個中國人其實都擅長陶淵明的那種從容的微笑。當然,我也相信,美國人也都是吹著口哨的惠特曼,咱們地球人這幾百萬年就是靠這樣的微笑活下來的。話說得太大,題扯得太遠,甚至我的立意有些自相矛盾,沒關係,我隻是想說,現代人啊,就算過得再現代,我們也是人,別忽視我們最原始的天性,憤怒或壓力太大時閉目養養神,失敗時念念田園詩。要得到的和將失去的,若計較不清,索性就關掉心裏的那個計算器,回到桃花源去享受一會兒清淨,讓天空洗洗自己的眼睛,讓鄉謠清理自己的耳朵,不問名利成敗,獨享清朗的心境。從苦行中跳脫,是我們必經的智慧修行。現代的陶淵明們,我們都行!
用一公升的眼淚探求生命的意義
看完日劇《一公升的眼淚》之後,心裏一直隱隱不安,有些話想寫下來。
這部戲的劇情源於上個世紀的真人真事:美麗而年輕的池內小姐麵對殘酷的病魔堅強鬥爭十年,直到生命最後。她依靠頑強的意誌用漸漸被腦部病變折磨得幾乎癱瘓的身體,寫下她十年的心路曆程,並出版《一公升的眼淚》,留給世人回味與思索。
十年間的每一天,她都將自己的抑鬱和痛苦、希望與向往、幻想與失落、歡樂與悲傷,以及熾熱的親情、幻滅的愛情,用扭曲的字體記錄下來。這些珍貴而真實的日記,不僅成了她自己生命依然閃光的證明,更帶給無數像她一樣身患絕症的苦行者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我在想,我自己每天的生命,本來也有可能活得更有意義。
我呼吸的每一秒鍾,本來都有機會感覺到更真實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可貴和美妙。而我卻如此自大,以為每天忙碌的所作所為,遠比自己的所思所想更為重要。
脆弱的靈魂被紛繁的世事埋沒,與生俱來的靈感在被現實欲望填滿的生活夾縫間尋求著出口……
看不到光明的盲女“葉子”反而比我擁有更多單純的快樂;無法自理生活的池內小姐竟然比大多數正常人擁有更有意義的精神生活。
用我幸運擁有的健康而複雜的感官係統去觸碰和應對喧囂的世界,反而成了我心靈麻木的借口。
每一秒鍾,就在那些對現實世界的患得患失中流失而去,在被動的喜怒哀樂中被時間遺棄卻不自知。
“一公升的眼淚”是苦澀的彙聚,然而,相對於這個世界上所有平凡生命的來來去去,為眼淚所付出的代價和為代價而付出的眼淚,哪一個更有價值呢?
我會繼續思考,我也必然會在瑣碎間繼續浪費掉許多時光。一個曾經活著的生命對於所有的一切,到底有怎樣的意義?我,無法回答。
我隻希望自己,不浪費每一片刻的寧靜,用思索,讓渺小的生命微微增值。
感悟三則
百年和一秒
對於一百年來說,一年可以忽略不計;對於一千年來說,十年可以忽略不計;對於一萬年來說,百年可以忽略不計;對於很難活到百年的我們,對於我們跳動的心靈來說,忽略一秒鍾,都是令人遺憾的!
成功的證明
回首這些年來走過的路,經曆著人生中的巨變。每一次的表演,每一次的訪問,無數在飛機上消磨的時光,每一張向我微笑的年輕的臉龐。我們的“藝人表演”愈見成熟,幾萬人的體育場表演已成家常之事,這些是我們必經的考試嗎?它們真正屬於我的生活嗎?長久以來,疏於溝通自我,創作狀態後滯,新買的設備沒時間磨合……那麼,存款日進鬥金是成功的證明嗎?走在街上被指認或包圍是成功的證明嗎?應該不是。完成一次透明的生命體驗才應該算是成功吧。
自信源於自我滿足。然而外來的虛無的榮光真的可以令我滿足嗎?最終是不會的。但,看到家人驕傲的笑容,是令人滿足的;聽到朋友真誠的讚許,是令人滿足的。現在的處境利於人保有自信的生存狀態,讓心中不斷展現或華麗或單純的期許,實現夢想的過程應該是很美的生命過程吧?固有的隱忍主義的樂觀,我想也應該值得讚歎。
忙與盲
“忙”,好有趣的中國字,去掉左邊的“心”,就是“亡”字,是不是創造文字的先輩們在用它提醒我,不用心,不上心,一切都將不再有意義,將隻剩下一個“亡”字。
“盲”,又一個有趣的字,去掉下邊的“目”,也剩“亡”字,一定是創造文字的先輩們又用它提醒我,細觀察,細留意,一切才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才是“活”的,而不是“亡”的。
真的很忙,忙得最近回家隻有倒頭就呼呼睡的份兒,會不會“忙”得“盲”了呢?忙得看不到“真”,李宗盛大哥寫《忙與盲》那首歌的時候,應該也和我一樣,心中有些無關緊要又尤為深重的困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