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為了讓對方加深對某個建議的印象,會選擇故意遺漏一些信息,讓對方自己感覺到,這樣的效果會比我們直接說出來要好,起碼顧及了對方的尊嚴。像這樣:
A:你覺得這個方案怎麼樣?
A為人十分執拗,而且自卑,如果別人直截了當對他提出意見,他會感覺對方瞧不起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模糊地提出建議是最好的方式。
B:還行。
這樣的說法不會讓A產生排斥感,隻會讓他思考“還行”是什麼意思。
A:你的意思是還有改進的地方嗎?
B:是的,我認為你可以做得更好。
讓對方自己領悟到還有改進的空間,比你直接說出來要好很多。
盡管有時在顧及別人自尊心的情況下要使用模糊的提建議的方式,但這裏並不提倡總是用這種方式。它帶給人的誤解會比正麵效用多,而且真誠相待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守則。
有些抽象的話語可是給我們添了不少麻煩。當我們去超市的時候,總是看到一些食品包裝上寫的:更美味,更好吃。初看上去沒什麼問題,我們高興地買了回來。打開一吃,味道一般,甚至還不如其他品牌的同類食物好吃。問題出在哪裏?就出在這個“更”字上。更美味,更好吃,根本沒有提出參照物,是比這個牌子從前的食品好吃,還是比其他牌子的同類食品好吃,我們並不清楚。如果你拿著食品跟商家爭論:“你們的食物沒有更好吃,比起某某品牌來可差遠了。”商家一定會這麼回答你:“我們可沒說比某某品牌好吃,是你自己那麼認為的。”
抽象的話讓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理解,而從腦子裏冒出來的理解一定是跟自己有關的。我們堅信自己的理解是對的,可事實並非如此。黨派在競選的時候都會提出一些惠民政策來拉高自己的選票,有些黨派很務實,有些黨派很會利用抽象概念。比如在醫療福利政策方麵,某黨派就曾說:“你想要什麼樣的醫療福利體製?沒錯,那就是我們要給你的。”看上去真讓人激動,這是多麼體貼公民的一個黨派。但事實上該黨派已經為將來的執政找好了借口,如果醫療福利製度的確是有所改進,但遠遠低於人們的期望,該黨派會說“這就是我們要給你的,我們沒有撒謊”。
因此,有人跟你說“不錯”、“還行”的時候,一定要觀察對方的微表情,看他到底是在肯定,還是感到為難。
不過在審訊罪犯的時候,抽象的問話方式的確起到了一些作用。比如“我們都知道了,你老實說吧!”此時觀察罪犯的微表情,如果是驚恐,就證明他的確是犯下罪行了。
用這招套別人的話也是十分管用的,“我都知道了”,當對著你懷疑有所隱瞞的朋友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再配上篤定的神情,朋友一定會有1秒鍾的停頓,這代表他很驚訝,沒想到你都知道了。一旦出現這個表情,就別猶豫了,他一定是有事情瞞著你。“你還是不想說嗎,你要瞞到什麼時候”,這樣的追問等同於進一步施壓,很少有人能承受這樣的壓力,除非是個城府極深的人。
這裏既然提到了“我都知道了”,就必須討論一下“都”這個詞。它也是個模糊了概念的詞語,跟“總是”、“從來”有一樣的抽象效果。我都知道了,知道了全部,還是知道了80%?這個很難估算。還有“總是”和“從來”,有的人失敗過兩次,就說自己“總是失敗”、“從來都是這麼失敗”。老師也喜歡用這樣的詞來評價學生,“總是遲到”、“總是不寫作業”、“從來都不好好學習”,可事實上,學生遲到的次數一年隻有三次,不寫作業的次數屈指可數,不好好學習也隻是偶然會走神而已。人們習慣把自己看不慣的行為誇大化,好激起其他人的同感,讓道理站到自己這邊。
還有一些廣告詞說“大家都說好”。這個“大家”包括了多少人,100?200?1000?2000?根本隻是一個模棱兩可的概念。